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拖绅的意思、拖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拖绅的解释

亦作“拕绅”。1.引大带于朝服之上。《论语·乡党》:“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拖, 唐 石经本作“扦”。 朱熹 集注:“病卧不能著衣束带,又不可以褻服见君,故加朝衣於身,又引大带於上也。”《汉书·龚胜传》:“ 胜 称病篤,为牀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拕绅。”

(2).借指大臣生病。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拖绅遽闻,卷衣已復。” 唐 刘禹锡 《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荣耀初题剑,清羸已拖绅。”

(3).指绶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舵牙当执板,茧缆是拖绅,这是荣耀的下梢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拖绅"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臣子在朝堂上告退时,遵循礼仪牵引衣带(绅)徐徐而行的动作,体现了传统礼制中的庄重与恭敬。以下从释义、文化背景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述:


一、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拖绅(tuō shēn):

引大带于朝服。古代官员退朝时,需弯腰牵引下垂的衣带(绅),缓步退出,以示对君王的尊重。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4,第6卷第123页。


二、文化背景解析

  1. "绅"的象征意义

    "绅"为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的大带,下垂部分称"绅",长度有定制。《礼记·玉藻》载:"绅长制,士三尺。" 其长度象征身份等级,牵引绅带的行为本身即是对礼制的践行。

  2. 礼仪场景

    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在朝廷"没阶,趋进,翼如也",退朝时则"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生动描绘了士大夫进退朝堂的仪态,"拖绅"即此类礼仪的组成部分。


三、典籍用例

  1. 《论语》关联记载

    虽未直接出现"拖绅"一词,但《乡党》篇对孔子在朝仪态的描写,为理解"拖绅"动作提供了语境依据(参见中华书局《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本)。

  2. 后世文献引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论及臣节时,强调"进退有度",其内涵与"拖绅"所体现的礼制精神一脉相承。


四、语义演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作为文化意象仍见于文史研究,如描述传统礼仪时称"揖让拖绅之仪"(参见《中国古代礼制研究》王启发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结论:"拖绅"是承载礼制文化的动作性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古代服饰制度与朝仪规范,本质为通过具象动作表达尊卑有序的礼法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拖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1.基本释义

引大带于朝服之上
指古代官员在病重时,因无法穿戴整齐朝服,仍将象征身份的大带(绅)披在朝服上以示礼仪。此用法源自《论语·乡党》中孔子病中见国君的记载:“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朱熹注释称,这是病者以朝服覆盖身体并拖曳大带,以示对君主的尊重。


2.引申含义

借指大臣生病
唐代文学作品中常以“拖绅”隐喻官员患病。例如:

指绶带或身份象征
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拖绅”被借代绶带,象征官员的荣耀:“舵牙当执板,茧缆是拖绅”。


3.异体与变体


“拖绅”一词兼具礼仪、隐喻和象征意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源于古代服饰制度,后衍生出文学化的表达。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汉书》及唐宋诗文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拜伦北京猿人笔吏弊摋层曲撤版斥讳愁懃传称储极处正叨陪末座刀子东山谢氏贰宫番假丰黛蜂房蚁穴风逆附庸风雅公诉人谷处轨忒榖子害月子欢如脚气解禄襟素金叶表文巨幅开裂裤子刘琨历翁疠疫龙亶石骂山骂海鸣飙囊吞捧毂推轮篇韵栖伏覃鬯亲指染汙日月相山驿收理伺晨泰初糖食藤子覥然恌轻剜补衔竿乡书难寄谢肯西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