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孝行的女子。《後漢書·列女傳·孝女曹娥》:“孝女 曹娥 者, 會稽 上虞 人也。父 盱 ……溺死,不得屍骸。 娥 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絶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唐 張籍 《江陵孝女》詩:“孝女獨垂髮,少年唯一身。”《明史·列女傳一·姚孝女》:“後 招遠 有孝女,不知其姓。父採石南山,為蟒所吞。女哭之,願見父屍同死。”《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那消幾日,把姑娘的臉面兒保養得有紅似白,光滑飽滿;心窩兒體貼得無憂無慮,舒暢安和。人都道是舅太太憐恤孤女的一片心腸,我隻道這正是上天報復孝女的一番因果。” 魯迅 《彷徨·肥皂》:“一個是姑娘,看去該有十八6*九歲了……和一個六七十歲的老的,白頭發,眼睛是瞎的,坐在布店的檐下求乞。大家多說她是孝女,那老的是祖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孝女漢語 快速查詢。
“孝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傳統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解釋:
“孝女”指對父母盡心盡力、恪守孝道的女子。這一概念源于中國儒家倫理,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奉養。例如《後漢書》記載的孝女曹娥因父親溺亡而投江尋屍,成為曆史典範。
隨着時代發展,“孝女”不再局限于傳統行為,更強調情感關懷與精神陪伴。例如當代語境中,“孝女”可能表現為關心父母健康、尊重其意願等。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查閱《後漢書·列女傳》或《漢典》等古籍資料。
孝女是指尊敬父母、孝順父母的女兒。在中華文化傳統中,孝道被視為最高尚的美德之一,故有“孝敬如陳其孝、愛子如陳其小”的說法。
孝女這個詞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孑”和“女”,其中“孑”屬于獨體字。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筆畫,孝女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孝女”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女》這本古代字書中,用于形容尊敬孝順父母的女兒。
“孝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孝女」。
在古代,孝女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常見的古時寫法有「孝女」,「孝」等。
1. 她是一個孝女,經常照顧年邁的父母。 2. 這個家庭培養出了兩個孝女,他們都非常孝順。 3. 她為了照顧病重的父親,放棄了外出工作,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孝女。
孝順、孝心、孝道、孝敬、孝行、孝子
孝順、孝順女孩、孝順女兒
不孝、不孝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