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布貨的意思、布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布貨的解釋

王莽 時鑄行的貨币。共分十品,皆以“布”為名,總稱布貨。《漢書·食貨志下》:“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長寸五分,重十五銖,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長一分,相重一銖,文各為其布名。直(值)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直千錢矣。是為布貨十品。” 顔師古 注:“布亦錢耳。謂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顧炎武 《日知錄·漢書注》:“按本文錢、布自是二品,而下文復載改作貨布之制,安得謂布即錢乎?《莽傳》曰:‘貨布長二寸五分,廣一寸,直貨錢二十五。’今貨布見存,上狹下廣,而歧其下,中有一孔。 師古 當日或未之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布貨是中國古代貨币體系中的一種特殊形态,其名稱來源于形制特征與流通功能。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布”通“镈”,指古代農具“錢镈”的象形;而“貨”則指代流通貨币,因此“布貨”可理解為以農具為原型鑄造的金屬貨币。

從曆史背景看,布貨主要流通于春秋戰國時期,屬于青銅鑄币的重要類型。《中國錢币大辭典》記載,布貨可分為三大類:空首布(銎部中空)、平首布(銎部扁平)和方足布(底部呈方形),不同形制對應不同諸侯國的鑄币體系。其中空首布多發現于晉國遺址,方足布則常見于三晉地區,印證了《史記·平準書》中“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的早期貨币制度記載。

在貨币功能方面,布貨具有雙重屬性:既是農具的縮微模型,也是價值尺度的衡量工具。其重量标準與《周禮·考工記》記載的“戈戟之齊”存在對應關系,早期空首布重量約35克,後期方足布減重至12克左右,反映了戰國時期金屬鑄币的标準化進程。現存布貨銘文多含“釿”“寽”等計量單位,如“安邑二釿”“梁正尚金當寽”,證實了其作為價值符號的流通職能。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錢币大辭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布貨”是中國古代王莽政權時期(公元9-23年)鑄造的一種特殊貨币體系,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定義
    布貨是王莽推行貨币改革時鑄造的銅質貨币總稱,共分十品(即十個等級),均以“布”命名,統稱“布貨十品”。其名稱源于貨币形制類似農具“布”(即鏟形錢),且“布”字有流通、分布之意。

  2. 十品規格與價值
    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十品布貨從小布到大布依次為:小布、幺布、幼布、厚布、差布、中布、壯布、弟布、次布、大布。其規格和币值呈遞增關系:

    • 最小品級:小布長1.5寸,重15铢,面值100錢;
    • 最高品級:大布長2.4寸,重1兩(24铢),面值1000錢。
      每品長度遞增0.1寸,重量增加1铢,面值增加100錢。
  3. 曆史背景與特點
    王莽通過頻繁改革币制試圖恢複周代貨币體系,但布貨因種類繁雜、換算複雜,導緻民間流通困難,最終改革失敗。其貨币銘文直接标注面值(如“小布一百”),是中國早期标明面值的金屬貨币之一。

  4. 名稱争議
    顔師古在《漢書注》中提出,“布”既指鏟形制錢,也暗含“貨币流通”之意;而現代學者多認為其命名與形制直接相關。

如需查看完整的十品名稱及考古實物資料,可參考《漢書·食貨志》或專業貨币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飽和嗶哩礴喇並蒂蓮不若才氣無雙裁制參捶燦铄柴蔟谄媚鈔旁錢秤長腠理帶菌風起雲湧覆檢伏菟官滿鬼母孤軍作戰繪絢混為一談忌惡接茬錦句進賢退愚遼豨留動流鄭硭硝眠牛妙趣迷團磨旋黏貼念殃凝露便嬖品族乾蹦蹦潛光遷幸乞憐青豔缺蝕榮猿桑上寄生賞擊沈迹拭目以待水洩不透鐵器時代投其所好望羊猥細我妮五霸五棱子夏潦校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