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供報的意思、供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供報的解釋

呈報;禀告。《元典章·兵部三·站戶馀糧當差》:“路府州縣将富豪戶計放免,止憑鄉司人等供報,多有虛裝。”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編審·立局親審》:“必係将成丁隱漏,以幼小子女搪塞,務須喚問裡書裡長等,嚴詰戶長……如俱不供報,取裡書等連名甘罪結狀存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供報"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古代行政與司法術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正式程式向上級機構或官方提交信息,包含陳述、申報、記錄三重行為屬性。在《漢語大詞典》中,其釋義為"将案情或事項詳細上報"(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這一概念在中國古代文書制度中形成系統化應用。

分字溯源可見:"供"字從人從共,原指祭祀時恭敬陳設祭品的行為,後引申為陳述、呈獻之意;"報"字從幸從卩,甲骨文象形為雙手捧物呈送,本義為向上回複或告知結果。二字結合後構成層級遞進的行政流程,即通過陳述完成信息傳遞,最終形成官方記錄。例如宋代《慶元條法事類》規定,地方官員需将刑獄案件"具情供報刑部",體現其作為法定程式的嚴謹性。

在司法實踐中,"供報"特指涉案人員的正式陳述與官府記錄的結合體。明代《問刑條例》載:"凡鞫問罪囚,必先令其親筆供報",此處既包含嫌疑人供述行為,也指代形成書面卷宗的法定程式。該制度在清代發展為"供狀"與"呈報"的标準化文書體系,成為司法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漢語中,該詞仍保留在特定專業領域。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數據庫收錄的古代法制研究文獻中,将"供報"定義為"司法活動中當事人陳述與官方記錄的雙向互動過程"(來源:中國法學網)。這種曆時性語義流變,反映了中國古代行政與司法制度的精細化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供報”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以下解釋要點:

1.基本含義

指“呈報、禀告”,即下級對上級或個體對官方的信息彙報。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均有體現,如《元典章》中提到的戶籍信息呈報,以及現代詞典中強調的“彙報工作情況和成果”。

2.曆史用例

3.現代應用

4.注意事項

如需更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暗耗百锾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步履不受用茶粥楚舞吳歌打量膽門誕說黮黤電射頓刀肥田幹營觀睄關山阻隔固有醢脯花轍架槽剪發披缁建漆教皇矯抑積冱積猾驚悮旌羽筋絡錦片戾虐流食緑衣郎冒制孖生名目繁多蓦路人牛牲蟠天際地樵蘇後爨情實曲惠軟布兜蓐母弱齒善善從長沈德申志世韻書差順陽蒐輯跳疆罤筌頭一無二王所為複滃滃澹澹協私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