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ranged in no particular order;fouled up]∶參差不齊;疏落
天上疏星曆落
(2) [having delicate beauty]∶儀态俊秀不俗
亦作“歴落”。1.疏落參差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輕崖秀舉,百有餘丈。峯次青松,巖懸赬石,于中歷落有翠柏生焉。” 明 歸有光 《歸府君墓志銘》:“其始居民鮮少,茅舍歷落,數家而已。” 清 蔣溥 《桐花歌》:“花朶歷落庭階中,疎簾一幅瀟湘雨。” 郭沫若 《高漸離》第二幕:“半月如鈎,在山頂斜挂,上有疏星曆落。”
(2).磊落,灑脫不拘。《晉書·桓彜傳》:“ 顗 嘗歎曰:‘ 茂倫 嶔崎歷落,固可笑人也。’” 宋 蘇轼 《蘇世美哀詞》:“有美一人,長而髯兮,廞欹歷落,進趨襜兮。” 清 錢謙益 《贈别施偉長序》:“英雄聚首,歷落俊邁之氣可以想見。”
(3).俊逸。《孽海花》第十九回:“正跨進門,瞥見門上新貼一副淡紅硃砂箋的門對,寫得英秀瘦削,歷落傾斜的兩行字。”
(4).形容聲音錯落不斷。 宋 詹本 《春日攜客遊武夷》詩:“風水真笙竽,歷落太古調。” 宋 文天祥 《指南錄·至揚州詩序》:“時門前馬足與箭筒之聲,歷落在耳。” 清 袁枚 《新齊諧·楊二》:“次日宿樓中,聞樓下有著屐聲,往來歷落,疑為賊。”
“曆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事物排列不規律、錯落不齊的狀态,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象。
形容人的儀态或性格磊落超俗、灑脫不羁。
指聲音斷續或錯落有緻,多見于詩文描寫。
該成語含“傾斜倒塌”之意(如“欹嵚曆落”比喻破敗狀态),與“曆落”單獨使用時的含義不同,需結合語境判斷。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詩詞及現代用例,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來源,可參考相關詞典或文獻。
《曆落》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曆史的沉澱和遺留,以及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時間往事和過去。它通常用來描述一種舊時代的古老風貌、早已消失的事物或者一段過去的曆史。
《曆落》的拆分部首是“廠”和“木”,拆分筆畫數為4畫。
《曆落》一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發展而來,其中的“曆”形同“厲”,指過去的時間和事物;“落”則表達了消失、消逝的含義。綜合在一起,表示過去曆史和事物的消散和遺留。
《曆落》的繁體字為「曆落」。
在古代寫法中,漢字《曆落》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在古籍中,文字可能有許多變體,因此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漢字的寫法也會略有不同。
1. 古城裡,到處都能看到曆落的建築和街巷。
2. 她說起家族的曆史,眼中流露出一絲曆落的憂傷。
曆史、落寞、落單、舊曆、廢棄、廢墟、遺留、風貌
過去、往事、往昔
現在、未來、新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