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旐的意思、旌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旐的解釋

(1).旌旗。《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命僕及七騶鹹駕,載旌旐,授車以級,整設于屏外。” 鄭玄 注:“即駕之,又為之載旌旗。”

(2).指銘旌,導引靈柩的魂幡。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冊文》:“詔撰德於旌旐,永傳徽於舞綴。” 隋炀帝 《秦孝王诔》:“旌旐飄飄而從風,笳管酸嘶而響谷。” 宋 歐陽修 《劉丞相挽詞》之一:“盛衰同俯仰,旌旐送山丘。” 元 揭傒斯 《熊英德哀辭》詩:“旌旐揚廣衢,輀車出城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旌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發音:jīng zhào(注意部分來源可能誤标為jīng yú,但根據《禮記》等古籍注音,應為zhào)

  1. 旌旗的統稱
    指古代軍隊或儀仗中使用的旗幟,如《禮記·月令》記載:“載旌旐,授車以級”,描述的是旗幟與車馬的配置。
  2. 出殡時引導靈柩的魂幡
    在喪葬禮儀中,“旌旐”特指書寫死者姓名或官職的銘旌,用于導引靈柩,如南朝王筠《昭明太子哀冊文》中提到“詔撰德於旌旐”。

二、字義分解

三、古籍例證

四、常見混淆

部分資料将“旌旐”與“旌旟(jīng yú)”混淆,後者泛指各類旗幟,無喪葬含義。需注意區分讀音及使用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旌旐》的意思

《旌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旌旗、旗幟。它由“旌”和“旐”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旌旐》的第一個字“旌”,由旗字旁和京字旁組成,拆分部首是旗字旁(旗)和旨字旁(旦),總共有15個筆畫。

《旌旐》的第二個字“旐”,由申字旁和木字旁組成,拆分部首是申字旁(由)和木字旁(木),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旌旐》是一個古代漢字,起源可追溯到秦朝。它最初的寫法為“㿪”,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旌旐”。

在繁體字中,旌旐的寫法為“旌旐”,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人們對于《旌旐》的寫法并沒有統一的規範,存在多種變體。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旌旐”寫成“㿪”,這種寫法源自秦朝開始使用的小篆字。

例句

1. 國慶閱兵式上,五星紅旗作為中國的旌旐高高飄揚。

2. 這個國家的國旗是他們的驕傲,代表着他們的旌旐。

組詞

1. 旌旗:指揮作戰或标志地點的旗幟。

2. 旌旗校:古代官署名,意為校尉之旗幟。

3. 旌門:古代大門上方供旌旗的門。

近義詞

旌旗的近義詞包括:國旗、軍旗、旗幟。

反義詞

旌旗的反義詞是無旌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