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旐的意思、旌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旐的解釋

(1).旌旗。《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命僕及七騶鹹駕,載旌旐,授車以級,整設于屏外。” 鄭玄 注:“即駕之,又為之載旌旗。”

(2).指銘旌,導引靈柩的魂幡。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冊文》:“詔撰德於旌旐,永傳徽於舞綴。” 隋炀帝 《秦孝王诔》:“旌旐飄飄而從風,笳管酸嘶而響谷。” 宋 歐陽修 《劉丞相挽詞》之一:“盛衰同俯仰,旌旐送山丘。” 元 揭傒斯 《熊英德哀辭》詩:“旌旐揚廣衢,輀車出城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旌”和“旐”兩個單字組成,均指古代用于儀仗或軍事的旗幟,但形制與功能存在差異。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旌(jīng)

    《說文解字》釋為:“旌,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也。” 其核心特征是以牦牛尾或五彩羽毛裝飾竿首,竿頂綴有飄帶(“遊”),用于标識身份、指揮軍隊或祭祀儀仗。

    典型特征:羽飾竿首 + 飄帶。

  2. 旐(zhào)

    《爾雅·釋天》載:“缁廣充幅長尋曰旐。” 指純黑色、寬幅、長八尺(一尋)的旗幟,常繪有龜蛇圖案,象征北方,多用于喪葬或行軍列陣。

    典型特征:純黑寬幅 + 龜蛇紋飾。


二、合成詞“旌旐”的涵義

在典籍中,“旌旐”多泛指各類旗幟,尤指儀仗或軍事場景中的旗陣:

文化引申:

“旌旐”在文學中常象征威儀、軍權或群體行動。如《詩經·小雅·出車》中“設此旐矣,建彼旄矣”,通過旗幟描繪軍隊出征場景。


三、形制與功能對比

旗幟類型 材質/裝飾 主要用途 典籍依據
羽飾竿首,綴飄帶 指揮、标識身份 《說文解字》《釋名》
純黑繪龜蛇 喪葬、行軍列陣 《爾雅》《儀禮》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2. 郭璞注. 《爾雅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3.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4. 鄭玄注. 《周禮注疏》. 中華書局, 2014.
  5. 朱熹. 《詩集傳》. 中華書局, 2011.

(注:因古籍文獻的權威版本通常無直接線上鍊接,此處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旌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發音:jīng zhào(注意部分來源可能誤标為jīng yú,但根據《禮記》等古籍注音,應為zhào)

  1. 旌旗的統稱
    指古代軍隊或儀仗中使用的旗幟,如《禮記·月令》記載:“載旌旐,授車以級”,描述的是旗幟與車馬的配置。
  2. 出殡時引導靈柩的魂幡
    在喪葬禮儀中,“旌旐”特指書寫死者姓名或官職的銘旌,用于導引靈柩,如南朝王筠《昭明太子哀冊文》中提到“詔撰德於旌旐”。

二、字義分解

三、古籍例證

四、常見混淆

部分資料将“旌旐”與“旌旟(jīng yú)”混淆,後者泛指各類旗幟,無喪葬含義。需注意區分讀音及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彪彪沉吟不決齒録邨墅淡服大權獨攬大小君敵區東嶽饾湊斷句多定伏伏帖帖甘言弓月搆閑怪不的海藏橫玉弘貸皇雅嘉景撿荒鹪鹩心交受虀虀謹辭近耗钜公寬以待人苦苦哀求浪迹老鼻子老身林農龍江虎浪隆私隆危霾昏沐雨梳風年深日久攀累貧生子貧微骞期怯憐口耆耄青帏窮兇極暴蚑蠕煞癞閃霍霍十八子孫壻唐塞完給文聖鮮卑山笑微微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