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讬事的意思、讬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讬事的解釋

假托他事。《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與 權 談説諫喻……如有未合,則捨而及他,徐復託事造端,以物類相求,於是 權 意往往而釋。” 唐 朱敬則 《魏武帝論》:“ 楊德祖 才雖清秀,志非遠圖,託事行誅,死非其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讬事(異體字:托事)

讀音:tuō shì(現代漢語拼音)

一、基本釋義

指借他事為由,婉轉表達真實意圖,或借故推托、假托他事。

二、權威辭書解釋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讬事”即“托事”,意為“借他事以寄意”或“假借他事推诿”。

    用例: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雲:‘賢人失志之賦,發憤以抒情;騷人之賦,讬事以諷谏。’”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讬,寄也”,引申為“借事寄意”。如“托物言志”“托事喻理”。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多用于文獻中表示“借事喻意”或“假借名義”。

    例:

    《楚辭·離騷》王逸注:“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鸾鳳以托君子。”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其文約,其辭微……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注:此“稱物芳”即托事于香草,喻高潔之志。)

  2. 《文心雕龍·比興》(劉勰):

    “比則蓄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托事。”

四、現代用法辨析

現代漢語中,“托事”多寫作“托故”,表“借故推脫”,如“托病不出”“托事請假”。其古義“借事寄意”則保留于文學批評術語(如“托物言志”)。

參考文獻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讬事”是“托事”的異體寫法,其中“讬”為“托”的異體字,二者含義相通。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委托事務

    • 指将事情交托給他人辦理,如《後漢書》中“讬事外戚”即指依附外戚勢力處理事務。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多直接使用“托付”“委托”等詞。
  2. 借故推脫

    • 表示以某件事為借口,如“讬病不朝”即以生病為由拒絕上朝。此義項強調假借名義達成其他目的,帶有委婉回避的意味。

結構分析:“托”意為依托、假借,“事”指具體事務,組合後形成動作與對象的關聯。需注意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托辭”“借口”等替代表達。若涉及古籍閱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委托或借故(如中“眡事”為近音詞,但指處理政務,與“讬事”無直接關聯)。

建議:若在文獻中遇到此詞,需通過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現代寫作推薦使用“托事”标準字形。

别人正在浏覽...

暗察明訪八鴻班直邊防軍薜帶采齊出材處逸的知雕煥彫勵疊克推多砥行磨名鼎命東來紫氣度紀沸波賦分浮居伏念羔兒酒膏油各白供析固定詞組貴善赫赫赤赤河南省皇駁怙親将明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進賢車酒疸九品中正制科鬥文連頭連腳流産六宗輪崇牛炙盼接蓬室迫責騎曹不記馬嘁哩喀喳起氣屈首三犁三西守身肆閲送餪燙花桃花缥讨禽調引通才碩學挖心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