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抜掉雞距。比喻去其利器而挫敗之。語出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四軍齊作,殷其如阜,或拔其角,或脫其距,長驅洋洋,無有齟齬。” 清 宋琬 《诏獄行》:“神奸脫距競葅醢,亦有然臍當路衢。”
“脫距”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uō jù,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指“抜掉雞距”。雞距是公雞腳爪後方的尖硬突起,常用于争鬥。抜掉雞距即去除其攻擊性武器,使其失去戰鬥力。
引申為“去除對方的優勢或利器,使其受挫失敗”。例如通過削弱對手的關鍵能力或資源來制勝。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或象征意義。
《脫距》是一個成語,意指解除相互之間的關系或牽連,破除桎梏,逃離束縛,形容從束縛中解脫出來。
《脫距》這個詞由“脫”和“距”兩個字組成。部首分别是“⻊”和“足”,筆畫分别是5畫和7畫。
《脫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戴震的《禮記正義注》中,原文是“脫距無羁”,意思是脫離束縛沒有拘束。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
《脫距》的繁體字形為「脫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脫距的古時候寫法是「脫跼」。
1.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實現了從貧困到富裕的脫距。
2. 她決定脫距過去的不良習慣,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脫胎換骨、脫胎換骥、脫穎而出、脫口而出、脫險
擺脫、解脫、脫離、解除
束縛、拘束、牽連、依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