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飲酒後臉上泛現的紅色。 錢锺書 《圍城》一:“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十月》1981年第4期:“兩桶水滿滿地,壓上她那瘦小的肩膀和纖弱的腰肢上,使得她滿臉酡紅,氣喘籲籲。”
“酡紅”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因飲酒或特定情境下面部泛起的紅色。以下是詳細解釋:
“酡紅”讀作tuó hóng,指像飲酒後臉上泛現的紅色,常用來形容人微醺時的面色。其字義中,“酡”表示飲酒後臉色變紅,“紅”則指顔色,組合後強調因酒精作用或情緒波動産生的紅潤狀态。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文學作品中相關描寫。
酡紅(tuò hóng),意為面部因激動、羞愧、喜悅等而泛出紅暈之色。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酉和紅。酉是表示酒的容器,紅則代表顔色。因此,酡紅表示人們因為喜悅或羞愧而臉頰泛紅的樣子。
酡紅的拆分部首為酉和紅。其中,酉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酒或酒的容器。紅則是另一個部首,表示顔色。酡紅總共有12個筆畫。
酡紅的繁體字為酡紅。
在古代,酡紅也有不同的寫法。一種寫法是“”,口部表示音節“tuò”,而火部表示譬喻義的紅色。另一種寫法是“精”,由酉和口組成,表示喝酒的意思,以及消息傳達喜悅時臉紅的喜悅之情。
1. 當她聽到好消息時,她的臉酡紅了。
2. 在領獎典禮上,他因為激動而臉酡紅。
1. 紅暈(hóng hùn)
2. 紅潤(hóng rùn)
3. 殷紅(yān hóng)
1. 潤澤(rùn zé)
2. 生氣(shēng qì)
1. 蒼白(cāng bái)
2. 猙獰(zhēng ní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