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冬季陽氣外散。古人以陰陽之說解釋天氣變化。認為冬季陽氣應藏而不散,如陽氣仍外散,就出現冬溫現象。《國語·周語下》:“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國語·周語下》:“於是乎氣無滞陰,亦無散陽。” 韋昭 注:“散陽,陽不藏,冬無冰、李梅實之類是也。”
“散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陰陽學說的詞語,主要含義如下:
指冬季陽氣外散的自然現象。古人認為冬季陽氣應藏于内,若反常外洩,會導緻氣候異常,如出現“冬溫”(即冬季氣溫偏高)。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下》:“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 韋昭注:“散陽,陽不藏,冬無冰、李梅實之類是也。” 說明陽氣不藏會導緻冬季無冰、植物異常結果等現象。
古人以陰陽平衡解釋自然規律,認為“散陽”是陰陽失調的表現,可能導緻災害或疫病。
“散陽”反映了古代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哲學思考,強調陰陽調重要性。現代語境中,這一概念更多用于傳統文化或古籍研究領域。
散陽是一個漢字詞語,有兩個意思:
1.《散陽》是指太陽逐漸下山,漸漸地沒入天際的景象,表示白天結束,夜晚開始。
2.在古代醫學中,《散陽》是一個療法名詞,意為通過一定的手法和技巧來調理人體陽氣,使之分散并達到平衡狀态。
《散陽》的部首是“日”,表示與太陽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散陽》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最早見于《竹書紀年·順紀》。在古代文獻和醫學著作中,都有關于“散陽”的記載。
《散陽》的繁體字為「散陽」。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和現在有一定的區别。古時候的漢字“散陽”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相似。
1. 天色漸晚,太陽慢慢散陽。
2. 他病了,需要經常散陽來調理身體。
散陽在構詞上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成詞語,例如:
散步、散發、散亂、散漫等。
散陽的近義詞有:夕陽、黃昏。
散陽的反義詞有:升陽、旭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