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髇的意思、鳴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髇的解釋

響箭。 宋 蘇轼 《人日獵城南》詩:“忽發兩鳴髇,相趁飛蝱小。” 王文诰 輯注引《唐韻》:“髇箭,即鳴鏑也。” 清 姚燮 《雙鸩篇》:“三城黑沙黑,黑沙同鳴髇。”參見“ 鳴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髇(míng xiāo)是古代軍事用語,指一種帶有發聲裝置的箭矢,亦稱“鳴镝”“響箭”。其結構特征為箭頭與箭杆間裝有骨制或金屬制哨狀物,發射時氣流通過産生尖銳聲響,兼具攻擊與信號傳遞功能。該詞屬合成詞,“鳴”表發聲,“髇”專指響箭,最早見于《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冒頓單于訓練部衆“鳴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曆史上鳴髇多用于北方遊牧民族軍事活動,如漢代匈奴、唐代突厥均将其作為戰術指揮工具。《漢書·李廣蘇建傳》載“聞弦聲而俱發”,印證了鳴髇在協同作戰中的信號作用。魏晉時期傳入中原,《晉書·載記》提及後趙石虎“造鳴髇長槊”,說明其形制已與長兵器結合發展。

文化層面,鳴髇常作為邊塞詩意象,如唐代高適《塞上》中“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将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其中“虜騎”所用武器即包含鳴髇。清代《康熙字典》釋“髇”為“響箭也”,确認其工具屬性。

現代考古發現中,内蒙古鄂爾多斯匈奴墓(公元前3世紀)出土的青銅鳴镝實物,箭镞與骨哨采用榫卯結構連接,驗證了《史記》記載的形制特征。此類文物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為研究古代軍事技術提供了實證材料。

網絡擴展解釋

“鳴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代一種帶有發聲裝置的箭,即“響箭”或“鳴镝”。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義拆分

2.功能與用途

鳴髇是古代戰争或狩獵中的信號工具。箭射出時,氣流通過箭杆上的孔洞或附着的骨、角等中空裝置,發出尖銳響聲,用于:

3.曆史與文化背景

4.相關詞辨析

5.現代認知

因冷兵器時代結束,鳴髇已退出實用領域,但作為曆史文化符號,常見于曆史研究和文學創作中。

若需進一步探讨其形制或具體戰例,可提供補充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

班鏡抱産殘葩參學巢門惙然蹙融蹙沓大玉惰嬾鸸鶓方社反聽收視廣嗣鼓筆攱閣歸孫國諱過遇壞坐皇慈賄門賄贈疆畛教研室借訪诘鞠金帶君遷爛盈老骨冷眼靜看兩耳垂肩六蠻留聲器麗矚落定鹵鹽呂相曼丘棉紅蜘蛛辇夫嫔娥琪瑰窮陸渠椀壬公叡明僧祇粟社稷神沈塞甚設使促狹釋口視問屬僚縮尺王友未暇握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