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箭。 宋 蘇轼 《人日獵城南》詩:“忽發兩鳴髇,相趁飛蝱小。” 王文诰 輯注引《唐韻》:“髇箭,即鳴鏑也。” 清 姚燮 《雙鸩篇》:“三城黑沙黑,黑沙同鳴髇。”參見“ 鳴鏑 ”。
“鳴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代一種帶有發聲裝置的箭,即“響箭”或“鳴镝”。以下是詳細解釋:
鳴髇是古代戰争或狩獵中的信號工具。箭射出時,氣流通過箭杆上的孔洞或附着的骨、角等中空裝置,發出尖銳響聲,用于:
因冷兵器時代結束,鳴髇已退出實用領域,但作為曆史文化符號,常見于曆史研究和文學創作中。
若需進一步探讨其形制或具體戰例,可提供補充方向。
鳴髇(míng xiāo)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動物發出聲音的聲響。
拆分部首:鳥(鳥)+ 髟(發,即長發)。
拆分筆畫:鳴(12畫)+ 髇(16畫)。
來源:鳴髇詞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中,是古代人們描述動物發出聲音的詞彙。
繁體:鳴髇。
古時候漢字寫法:鳴髇。
例句:公園裡的鳥兒鳴髇打破了甯靜的早晨。
組詞:鳴叫、鳴禽、鳴聲。
近義詞:叫聲、叫喚。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