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俗的意思、趨俗的詳細解釋
趨俗的解釋
隨合時俗,與世俗同流合污。《莊子·繕性》:“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王先謙 集解:“不貶志以徇俗。”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不以榮華肆志,不以隱約趨俗。”
詞語分解
- 趨的解釋 趨 (趨) ū 快走:趨走。趨進。趨前。趨奉。趨翔(快走像鳥展翅飛翔)。趨炎附勢(奔走于權貴,依附有權勢的人)。趨之若鹜(像野鴨子一樣成群地争着去,含貶義)。 歸向,情勢向着某方面發展:趨向。趨勢。大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趨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sú,其核心含義為隨合時俗,與世俗同流合污,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盲目迎合社會風氣或潮流而忽視個人原則。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 字義拆分:
- 趨:本義為“快走”,引申為“歸向、追求”(如趨利、趨炎附勢)。
- 俗:指風俗、大衆化的行為或庸俗的習氣。
- 整體含義:指為了適應社會風尚,不顧個人志趣或原則,盲目追隨流行趨勢。
古典出處與用法
- 《莊子·繕性》: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不因榮華而放縱心志,不因窮困而迎合世俗)。
- 嵇康《答難養生論》:
“不以榮華肆志,不以隱約趨俗。”
(不因顯達而放縱,不因隱退而隨俗)。
使用場景與情感色彩
- 適用語境:
批評盲目跟風、喪失獨立判斷的行為,常見于對社會現象或個人行為的評價。
例:“某些網紅為流量趨俗,内容毫無深度。”
- 情感傾向:
含貶義,隱含對缺乏主見或過度迎合的否定态度。
近義詞對比
詞語 |
區别 |
趨俗 |
強調主動迎合,含貶義 |
入俗 |
中性,指融入世俗生活 |
媚俗 |
更強烈的貶義,刻意讨好 |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莊子》及嵇康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趨俗》?
《趨俗》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追隨潮流、迎合大衆習俗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趨俗》的拆分部首為足(走)和彡(山)。它一共由11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字
《趨俗》一詞來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王使襄公趨朔山,緻受于晉;趨俗非不吉之也。” 在繁體字中,趨部分的“走”字旁被替換成“走”字,形成“趨俗”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通常比現代簡化字複雜一些。《趨俗》一詞在古代常用繁體字形式的「趨俗」來表示。
例句
1. 他是一個隨大流的人,總是追隨時尚趨俗。
2. 在那個追求個性的年代,她始終保持着不趨俗的獨特風格。
組詞
趨勢、趨向、趨利、趨時、隨俗、欣俗
近義詞
追隨、追逐、唯利是圖、隨波逐流
反義詞
獨特、個性、不拘一格、與衆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