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und on a dike or dam]∶遠看似牛的,堆在堤壩上準備搶修用的土堆
(2) [a clay ox]∶泥土制的牛
(1).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陰氣。後來,立春時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征春耕開始。《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鄭玄 注:“土牛者,丑為牛,牛可牽止也。” 孫希旦 集解:“出土牛者,牛為土畜,又以作之,土能勝水,故於旁磔之時,出之於九門之外,以穰除陰氣也。”《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布澤木龍催,迎春土牛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打春》:“謹按禮部則例載:立春前一日, 順天府 尹率僚屬朝服迎春於 東直門 外,隸役舁芒神土牛,導以鼓樂,至府署前,陳於彩棚。”
(2).堆在堤壩上以備搶修用的土堆。遠看形似牛,故稱。 梁斌 《播火記》第三卷四四:“兩個人一直走到天明時分,看看東方發白,離遠看見前面一條長堤,堤上有兩行垂柳,垂柳下面,有黃色的土牛起伏,這就是 白洋澱 上的圍堤。”
“土牛”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和用途可具體解釋如下:
堤壩上的備用土堆
指堆築在河堤或水壩上的土堆,形似牛身,用于防洪搶險時快速填補缺口。這種土牛通常用竹籠或麻袋裝土堆砌,遠觀如卧牛,故得名。
泥土制的牛形器物
古代用于兩種儀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儀式或水利工程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漢典》《播火記》等文獻來源。
《土牛》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愚笨、粗野或缺乏教養。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
《土牛》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土」和「牛」。
「土」是一個漢字的部首,意為土地、土壤。
「牛」是另一個漢字的部首,指代牛這種動物。
Overall,「土」部的筆畫數為3,而「牛」部的筆畫數為4。
《土牛》一詞最早見于《韓非子·卷三·淮夷》這部古代典籍中。在古代,牛被視為力大無窮、依靠物力完成工作的象征。故而,「土牛」在古代的意思是指依靠土地和體力勞動生活的人。
在繁體字中,「土牛」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土牛」。
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但是,「土牛」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太大變化。
在篆書時期,「土牛」的寫法稍有差異:
「土」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為「土」。
「牛」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為「牜」。
1. 他是個土牛,一點文化都沒有。
2. 這個人雖然土牛,但他有一顆善良的心。
組詞:土氣、牛頭不對馬嘴、牛虻
近義詞:粗魯、愚蠢、無知
反義詞:聰明、有教養、有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