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竹子編織,可盛放糧食或其他食品的器具。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梅津食籮》:“一 越 人為之語,曰:‘ 梅津 一生辛勤,隻辦得食籮一擔。’”《水浒傳》第二九回:“ 施恩 當時打點了,叫兩個僕人,先挑食籮酒擔,拿了些銅錢去了。”
“食籮”一詞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實物器具
指用竹子編織的容器,用于盛放糧食或食品。該用法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癸辛雜識别集·梅津食籮》記載梅津“一生辛勤,隻辦得食籮一擔”;《水浒傳》第二十九回也提到施恩“先挑食籮酒擔”的場景。這類竹編器具常見于古代生活,兼具實用性和便攜性。
成語比喻
衍生為形容“狼吞虎咽、貪婪無度”的行為,含貶義。此典故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原指像吃空籮筐般不知節制,後擴展至物質追求的貪婪表現。現代多用于批評過度索取的行為,如“他賺錢如食籮,永不知足”。
需注意兩種含義的差異:實物義為中性描述,成語義含批判色彩。古籍中多指器具,而比喻用法多見于文學性表達。
食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一種裝食物的器具,類似于現代的鍋、盆等。
食籮的部首是食,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
食籮是一個古代的漢字,所以它的确切來源已經無法考證。
繁體字食籮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食籮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我将食物裝進食籮中,帶上野餐。
食物、食材、籮筐、籮子
食器、食盒、食盤
空籮、無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