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辭的意思、禮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辭的解釋

按照禮節辭謝;辭謝。《儀禮·士冠禮》:“主人戒賓,賓禮辭許。” 鄭玄 注:“今将冠子,故就告僚友使來。禮辭,一辭而許。”《儀禮·燕禮》:“射人命賓,賓少進,禮辭。” 鄭玄 注:“禮辭,辭不敏也。”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某禮辭曰:‘公天子之宰,禮不可如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辭"是漢語中具有禮儀性質的專用表述形式,指在特定場合遵循禮節規範使用的文雅言辭或書面用語。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大祝掌六祝之辭",指古代祭祀禮儀中的祝禱文辭。

從現代漢語詞典學角度分析,"禮辭"包含三重語義特征:

  1. 儀式性:專用于婚喪、祭祀、慶典等禮儀場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其需符合"禮制規程"(商務印書館,2022版);
  2. 程式化:具有固定格式與套語,如《儀禮》記載的"三揖三讓"辭令;
  3. 敬語體系:包含謙敬稱謂與委婉表達,如"敢請""伏惟"等古代禮辭要素。

在語用功能上,"禮辭"可分為:

權威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禮辭研究需結合"三禮"典籍與金石文獻互證。當代《漢語禮儀用語研究》(語文出版社)指出,現代漢語中仍保留着"敬請光臨""節哀順變"等禮辭遺存。

網絡擴展解釋

“禮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禮辭”指按照禮節進行辭謝或告别,強調在人際交往中遵循禮儀規範表達辭意。該詞由“禮”(禮貌、尊重)和“辭”(告别、推辭)組合而成,體現對他人尊重的态度。

二、使用場景

  1. 正式場合:如古代宴會、冠禮等儀式中,賓客向主人辭别(《儀禮·士冠禮》記載“賓禮辭許”),或現代會議結束時的禮貌緻意。
  2. 書面表達:常見于書信或文雅對話中,例如唐代韓愈在《送幽州李端公序》中以“某禮辭曰”表達謙辭。

三、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儀禮》,鄭玄注“禮辭,一辭而許”,說明古代辭謝需遵循“初辭而再受”的禮節程式,體現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

四、現代延伸

如今“禮辭”不僅限于辭别場景,也可用于婉拒邀請或饋贈,例如:“他禮辭了對方的厚禮,隻收下心意。”這種用法延續了以禮相待的文化傳統。

如需查閱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或訪問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平台獲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隘曲八方風雨半夏避瓜防李倡首城隍盛水不漏馳耀村桑雕瑑鬥牙拌齒躲債反群富貴不淫浮花伏彥花利黃烘烘昏喪錦葵據鞍倦談口吐珠玑快馬溜撒诳告困窭拉攞纚連流宕忘反懋甸鳴鶴之應虐用齧膝平巷萍身千秋節巧思切急青子邛節惹翻鋭情搔到癢處傷摧閃跳聲雲奢盼説合四旁途陌王瑩為虎傅翼蝸蚓無可言狀無支祈鄉耆香檨賢淑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