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披風。《舊唐書·安祿山傳》:“每見 林甫 ,雖盛冬亦汗洽。 林甫 接以溫言,中書廳引坐,以己披袍覆之。” 後蜀 孟昶 《臨江仙》詞:“披袍窣地紅宮錦,鶯語時囀輕音。”參見“ 披風 ”。
“披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用法區分:
一、成語含義(權力象征) 源自古代官員禮儀,指掌權者将官袍披在他人身上,象征權力或地位的授予。如《舊唐書》記載李林甫用披袍覆蓋安祿山,暗示安撫與權力認可。
二、字面含義(服飾名稱) 即“披風”,一種外搭的長袍,常見于古代貴族或官員服飾。例如:
使用注意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成語多用于描述權力轉移,而字面用法側重服飾描寫。
披袍指的是一種長袍,用來披在身上。
披袍的部首是衣,拆分後的筆畫為12畫。
披袍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于描述穿戴在人身上的一種長袍。
披袍的繁體字為「披袍」。
在古代書法中,披袍的漢字寫法并無明顯差異,仍為「披袍」。
1. 他從容地披上了一件華麗的披袍,顯得非常莊重。
2. 風吹着他披袍的下擺,給人一種優雅的感覺。
1. 披風:類似于披袍的一種外套。
2. 披肩:用于披在肩膀上的一種圍巾狀物品。
3. 披露:公開透露某個消息或秘密。
1. 袍子:與披袍意思相近的一個詞語,用來指代一種罩在身上的長袍。
2. 外套:與披袍類似的一種服裝,用于保暖或裝飾。
光着身子:不穿着披袍或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