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pit]∶从口里吐出
(2) [say]∶说出
这事他绝不吐口应许
(1).从口里吐出。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血人于牙,不肯吐口。”
(2).开口说话。多用于表示同意、提出要求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总论》:“多方説合,始得从傍劝解,而尸亲仍未尝吐口也。”《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任他那上司百般的牢笼,这事他絶不吐口应许。” 浩然 《石山柏》:“那时候,领导上很器重他,他 石山柏 只要要求脱产,出去就是区委书记,如今当个县长没问题;他呀,就是不吐口。”
“吐口”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从口中吐出,通常用于描述具体动作。例如:在唐代韩愈的诗《元和圣德诗》中,“血人于牙,不肯吐口”便形容咬住不松口的场景。
多用于表示开口说话或透露信息,尤其指在关键问题上表达态度或承诺。例如:
总结来看,“吐口”既有动作描述,也有语言表达的双重含义,具体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吐口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向外吐出东西。它由“吐”和“口”两个部分组成。
“吐”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笔画数是6。在古代,吐字曾写作“吐於”,表示从口中吐出东西的动作。
“口”字是一个常见的部首,它代表了人的嘴巴。它的笔画数是3。
吐口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古代使用这个词语描述吐出物体的动作。
在繁体字中,吐口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吐可以写作「吐」或者「吐於」,口可以写作「口」或者「囗」。
这个词语的一个例句是:“他感到恶心,不禁吐口中的食物。”这句话意思是他感到恶心,无意识地吐出了嘴中的食物。
吐口这个词语可以组成其他的词语,例如:“吐露”、“吐血”等。吐露指的是把内心感受说出来,吐血则是指因病情或受伤而嘴里吐出带血的液体。
与吐口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呕吐”、“吐出”等。呕吐指的是主动或被动地通过嘴巴把胃里的食物或其他物质吐出来,吐出用于描述向外部吐出东西的动作。
相反义的词语是“吞咽”,它指的是把东西咽进肚子里,与吐口的动作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