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師的意思、阿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師的解釋

稱僧人。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怪術》:“﹝ 李秀才 ﹞因奉手袖中,據兩膝,叱其僧曰:‘粗行阿師,争敢輒無禮,柱杖何在?可擊之。’” 宋 範成大 《寶現溪》詩:“躍珠本具眼,聊共阿師戲。”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九:“邂逅 雲中 老阿師,裡人許我話 劉 雷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師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稱謂詞,其具體釋義及來源如下:

一、對僧人的尊稱

指對佛教僧侶的敬稱,常見于古代文獻與禅宗語錄。該用法源于佛教文化中弟子或信衆對修行者的恭敬稱呼,強調其修行境界與教導地位。

來源依據:

  1. 《漢語大詞典》(第11卷 第1303頁)明确收錄此義項:“阿師:對僧人的尊稱。”
  2. 宋代禅宗典籍《五燈會元》載:“阿師且莫妄語!”(卷四),此處“阿師”即指僧人。
  3. 唐代筆記《酉陽雜俎》亦有“阿師當慎出入”的記載(續集卷六),印證其唐代已流通。

二、方言中對父親的稱呼

在部分漢語方言中(如江淮官話、吳語區),“阿師”作親屬稱謂,意為“父親”,多用于口語場景,體現地域語言特色。

來源依據:

  1.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記錄江淮官話泰如片(如江蘇泰興)稱父為“阿師”。
  2. 語言學者錢乃榮在《北部吳語研究》中指出,浙江甯波舊時方言中存在“阿師”指代父親的現象(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學術補充:

“阿”作為名詞前綴常見于中古漢語稱謂(如阿爺、阿母),“師”則凸顯受尊敬的身份屬性。兩種含義的并存反映了漢語詞彙在宗教文化傳播與方言演變中的分化,具有語言學與社會學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阿師”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ā shī,主要用于對僧人的稱呼,常見于古代文獻及詩詞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文獻用例

3.辨析與誤區

4.使用場景

“阿師”是古代對僧人的特定稱呼,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含義,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酉陽雜俎》《歸潛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斛包乾制筆床襞箋筆障補褂超世拔俗戳活兒辭服雕槁端嚴讀書人蜂蝶風珮釜中生塵甘甜宮縧鞲扞苟合鼓吏還贽合兵紅通通毀熸戽水腳費譏鄙機碓驚心慘目進減九儒十丐龛镫可望不可即離貳流逮鸬鹚咳妙齡扭别排調潘谷墨批鱗辟彊坯銷齊大非耦去火三邦散配盛日衰穨漱盥鼠李數論説得嘴四戶童孩通準望候位序寫懷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