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石女。 漢 揚雄 《太玄·廓》:“次三廓無子,室石婦。” 範望 注:“婦而無子,陰不合也,故謂之石也。”參見“ 石女 ”。
(2).婦人石像。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婦》詩:“道傍一石婦,無記復無銘。傳是此鄉女,為婦孝且貞。”
(3).望夫石。傳說古有貞婦望夫不歸,化而為石。 唐 鮑溶 《期盡》詩:“青山石婦千年望,雷雨曾知來不來。” 元 楊維桢 《<石婦操>序》:“石婦即望夫石也,在處有之。詩人悲其志與 精衛 同,不必問其主名也。”
石婦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記載:
指古代用石材雕刻的女性形象,多立于墓地或祠廟。此義項最早見于《漢書·五行志》:
長安城有石婦人,長可三十丈,號曰石母。(《漢書·卷二十七》
此類石像常用于象征守護或祭祀對象,如四川都江堰現存漢代"李冰石像"旁曾有石婦陪祀,體現古代墓葬文化中的象征符號。
比喻感情冷漠、缺乏感知能力的女子,典出《列子·湯問》:
推于禦也,齊輯乎辔銜之際,而急緩乎唇吻之和……心閑體正,六辔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回旋進退,莫不中節。然後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險,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吾術窮矣,汝其識之!魏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風飲露。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列子·卷五》
文中借"神人"超然物外的狀态引申出對情感隔絕的批判,後演變為"石婦"的固定喻義。唐代詩人孟郊在《列女操》中強化此意象:
貞婦貴殉夫,舍生亦如此。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以"古井水"呼應石婦之冷寂,成為文學經典意象(《全唐詩》卷三百七十二。
古代醫籍中指女性先天性陰道閉鎖或生殖器畸形,屬罕見生理缺陷。明代《普濟方·婦人諸疾門》載:
石婦病症,謂女子陰戶閉鎖,經血不通,形如石女。(《普濟方·卷三百三十三》
此釋義延續至清代《醫宗金鑒》,強調"石"字喻指生理結構的異常閉合狀态。
當代漢語中,"石婦"的本義與醫學義項已基本不再使用,僅保留"冷漠女性"的比喻義于文學語境,且使用頻率極低。研究古代文化或醫學史時可參考原始文獻釋義。
主要參考來源
“石婦”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差異,以下是主要解釋及來源:
即因生理構造異常無法正常生育或行房的女性。這一解釋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的《太玄經》,晉代範望注釋為“婦而無子,陰不合也”。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先天性生殖系統缺陷的女性。
指為紀念女性貞孝而雕刻的石像。例如唐代白居易《蜀路石婦》詩雲:“道傍一石婦,無記複無銘”,描述鄉間紀念貞婦的石像。
源自民間故事,指因丈夫未歸而化為石頭的貞婦形象。唐代鮑溶詩句“青山石婦千年望”及元代楊維桢《石婦操》序言均以此為題材,将其與“精衛填海”并列,象征堅貞與悲情。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比喻女性頑固不化”,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需注意該釋義可能為現代衍生,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
“石婦”一詞的核心含義集中于生理特征(石女)、紀念性石像及傳說意象(望夫石),建議優先參考古典文獻釋義。若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太玄經》《白居易詩集》等原始資料。
保者表音符號碧玉蹄不測不堪回首侪流澄清天下大汾冬至線發祉風起水湧覆薦根指數貢行共用天線系統醢脯狠巴巴虎豹九關回鹘文灰頭土面見兵降席蕉白交頭接耳加增靖享據險犒勤科指誇人枯淚瀾清鐐竈理理鸾聲靡飾幕後難色撚熄拈周試晬涅手輕鬓全相榮謝飒擖沙鴿翣菨贖過私回肆詈竦峙素紗宿舍縚褐挑挑揀揀條直媮堕婉愉響鐵小題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