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y on natural barrier] 依憑險要之地而防守
據險頑抗
憑險而守;憑借險要。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東窺 白馬 ,北距 飛狐 ;即倉 敖庾 ,據險 三塗 。”《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昶》:“ 昶 幸 晉 漢 之際,中國多故,而據險一方,君臣務為奢侈以自娛,至於溺器,皆以七寳裝之。”《三國演義》第一一○回:“ 蜀 地淺狹,錢糧鮮薄,不宜遠征;不如據險守分,恤軍愛民,此乃保國之計也。”
“據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依憑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或占據,常用于軍事或戰略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依靠天然或人為的險要地勢(如山嶺、關隘等)進行防禦或抵抗。例如“據險頑抗”即強調利用地形優勢固守。
擴展用法
在曆史文獻中,常描述勢力憑借地理優勢割據一方。如《新五代史》提到後蜀孟昶“據險一方”,指其利用蜀地險要地形割據自保。
晉代陸機《漢高祖功臣頌》:
“東窺白馬,北距飛狐;即倉敖庾,據險三塗。”
此句通過“據險”強調軍事布防中的地形依賴性。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蜀地淺狹,錢糧鮮薄,不宜遠征;不如據險守分。”
體現戰略上依托險要地形保守防禦的策略。
主要用于曆史、軍事或文學領域,強調地理優勢與戰略防守的關系。現代亦可引申為“占據有利條件”,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據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包括“據”和“險”。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據”字的部首是“手”,總共包含5個筆畫。
- “險”字的部首是“阜”,總共包含11個筆畫。
來源:
《據險》一詞源于《易經》中的《系辭》:“據險而言,由舜,吉亨。”意思是依據險地而進行言論,就可由舜的事例得出吉祥的結論。
繁體:
《據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據險”,保留了“據”和“險”字的形态,隻是一些筆畫有所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有很多變體。根據研究,古代《據險》的寫法可能有些不同,但基本結構和含義保持一緻。
例句:
1. 他們據險而言,提出了一個周全的解決方案。
2. 面對困境,隻有據險而行才能獲得成功。
組詞:
據險情、據險如常、據險而行、據險決策
近義詞:
根據風險、依據危險、順應困難、依附困阻
反義詞:
違抗險境、脫離困難、逆行風險、不顧危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