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醬和幹肉。 清 歸莊 《噫嘻》詩之一:“招魂無衣裳,奠屍缺醢脯。”
“醢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指用鹽腌制的肉脯,通過鹽漬、晾曬或風幹工藝加工而成,主要用于古代食物保存。
曆史用途
古代因缺乏現代保鮮技術,腌制是肉類儲存的常見方法。制成肉脯後便于攜帶,適合行軍、旅行或長期儲存,同時形成獨特風味。
制作特點
需經過鹽腌脫水、自然風幹等步驟,抑制細菌滋生,延長保質期。類似現代臘肉、風幹火腿的工藝原理。
現代保留情況
該詞現今多見于方言或古文研究,例如描述傳統腌制食品時可能引用,但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建議查閱《周禮》《齊民要術》等古籍中關于古代食制的記載。
《醢脯》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腌制的肉類或魚類食品。
《醢脯》的拆分部首為酉(yǒu)和⺼(ròu),其筆畫數為22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是戰國時期的一個漢字。
《醢脯》在繁體字中寫作醢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醢字的上部分是一個表示酒的酉字,下面則是由三個字合起來組成的。這三個字分别代表着積存的肉類、腌制的食品和冶煉溶液。脯字的寫法則與現在相似,表示肉幹。
1.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腌制一些醢脯來招待來訪的親友。
2. 他打開醢脯罐,聞到了一股濃烈的鹹香味。
- 醢汁(hāi zhī):用來腌制肉類或魚類的濃汁。
- 脯肉(fǔ ròu):經過腌制和烹饪後的肉幹。
- 腌制:指将食物浸泡在鹽水、醬汁或其他調味品中,以防止腐敗。
- 鮮肉:指新鮮的肉類,未經腌制或烹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