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醢脯的意思、醢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醢脯的解釋

肉醬和幹肉。 清 歸莊 《噫嘻》詩之一:“招魂無衣裳,奠屍缺醢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醢脯是古代中國兩種重要的肉食加工方法,屬于祭祀、宴飲中的珍貴食品,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單字釋義

  1. 醢(hǎi)

    指将肉類、魚類等切碎後加鹽腌漬發酵制成的肉醬。《說文解字》釋為“肉醬也”,其制作需經捶搗、封藏等工序,如《周禮·天官》記載“醢人掌四豆之實”,專司宮廷肉醬制作。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脯(fǔ)

    指經鹽腌、晾曬而成的幹肉條或肉片。《禮記·内則》載“牛脩鹿脯”,強調其幹燥耐儲的特性,常作為禮儀饋贈品。

    來源: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二、合成詞“醢脯”的涵義

“醢”與“脯”并列使用,泛指兩類深加工肉制品:

三、文化引申

“醢”在先秦亦指酷刑(如“菹醢”),而“脯”引申為肉幹狀物體(如“杏脯”),但“醢脯”連用始終特指肉食加工品,未衍生刑戮含義。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

學術參考依據: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醢”“脯”詞條,并溯源《周禮》《禮記》等十三經文獻記載,符合傳統訓诂學考據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醢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用鹽腌制的肉脯,通過鹽漬、晾曬或風幹工藝加工而成,主要用于古代食物保存。

  2. 曆史用途
    古代因缺乏現代保鮮技術,腌制是肉類儲存的常見方法。制成肉脯後便于攜帶,適合行軍、旅行或長期儲存,同時形成獨特風味。

  3. 制作特點
    需經過鹽腌脫水、自然風幹等步驟,抑制細菌滋生,延長保質期。類似現代臘肉、風幹火腿的工藝原理。

  4. 現代保留情況
    該詞現今多見于方言或古文研究,例如描述傳統腌制食品時可能引用,但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建議查閱《周禮》《齊民要術》等古籍中關于古代食制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按責白垩承托喘息之間彫篆抵官翻飛方正不阿繁銷鋒镝餘生改扮割舍功狀官斷貫珠瑰偉淮海戲獲麟火輪三昧奸行驕軍稽緩濟濟楚楚驚婚矜平躁釋盡醉久袴拘方坎兒路攬辔中原廉部料事如神梨園榜卵床籙籍滿堂彩納室漚夢排草評刑釺撥戗柱欽案情招桑封騷氣勝狀射藝釋懷詩席死白擡亭條定體德外鄉炜烨五彪綫绉崤潼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