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石女。 汉 扬雄 《太玄·廓》:“次三廓无子,室石妇。” 范望 注:“妇而无子,阴不合也,故谓之石也。”参见“ 石女 ”。
(2).妇人石像。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妇》诗:“道傍一石妇,无记復无铭。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3).望夫石。传说古有贞妇望夫不归,化而为石。 唐 鲍溶 《期尽》诗:“青山石妇千年望,雷雨曾知来不来。” 元 杨维桢 《<石妇操>序》:“石妇即望夫石也,在处有之。诗人悲其志与 精卫 同,不必问其主名也。”
石妇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均源自古代文献记载:
指古代用石材雕刻的女性形象,多立于墓地或祠庙。此义项最早见于《汉书·五行志》:
长安城有石妇人,长可三十丈,号曰石母。(《汉书·卷二十七》
此类石像常用于象征守护或祭祀对象,如四川都江堰现存汉代"李冰石像"旁曾有石妇陪祀,体现古代墓葬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比喻感情冷漠、缺乏感知能力的女子,典出《列子·汤问》:
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魏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列子·卷五》
文中借"神人"超然物外的状态引申出对情感隔绝的批判,后演变为"石妇"的固定喻义。唐代诗人孟郊在《列女操》中强化此意象: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以"古井水"呼应石妇之冷寂,成为文学经典意象(《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
古代医籍中指女性先天性阴道闭锁或生殖器畸形,属罕见生理缺陷。明代《普济方·妇人诸疾门》载:
石妇病症,谓女子阴户闭锁,经血不通,形如石女。(《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
此释义延续至清代《医宗金鉴》,强调"石"字喻指生理结构的异常闭合状态。
当代汉语中,"石妇"的本义与医学义项已基本不再使用,仅保留"冷漠女性"的比喻义于文学语境,且使用频率极低。研究古代文化或医学史时可参考原始文献释义。
主要参考来源
“石妇”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差异,以下是主要解释及来源:
即因生理构造异常无法正常生育或行房的女性。这一解释最早见于汉代扬雄的《太玄经》,晋代范望注释为“妇而无子,阴不合也”。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先天性生殖系统缺陷的女性。
指为纪念女性贞孝而雕刻的石像。例如唐代白居易《蜀路石妇》诗云:“道傍一石妇,无记复无铭”,描述乡间纪念贞妇的石像。
源自民间故事,指因丈夫未归而化为石头的贞妇形象。唐代鲍溶诗句“青山石妇千年望”及元代杨维桢《石妇操》序言均以此为题材,将其与“精卫填海”并列,象征坚贞与悲情。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比喻女性顽固不化”,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需注意该释义可能为现代衍生,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
“石妇”一词的核心含义集中于生理特征(石女)、纪念性石像及传说意象(望夫石),建议优先参考古典文献释义。若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太玄经》《白居易诗集》等原始资料。
鼇天霸习抃笑饼铛仓猝钗雀谗谄长休春季东塾豆荄耳屎繁息隔行扫描管押顾闳中诡类横沙洪音红云宴胡本灰化基金会金辉记敍文卷帘格峻整髺髮类禋林郎霤槽络丝虫马社腼颜天壤铭海迷涂年报牌甲盘翼蝠科烹鹤普乃奇秀柔铁善败删举盛服升祔沈昧石限说好述评送语挺床听审亭卒退言忘情负义僩雅细大不捐谿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