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鸾鈴鳴聲。《詩·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鸞聲将将。” 北周 庾信 《奉和同泰寺浮屠》:“輪重對月滿,鐸韻拟鸞聲。” 倪璠 注:“言塔上懸鏡疑月,搖鐸似鸞也。” 唐 權德輿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馬迹山見寄》詩:“鸞聲去已久,馬跡空依然。” 清 黃遵憲 《八用前韻酬仲阏》:“鸞聲夾道聽讙呼,重覩官儀返上都。”參見“ 鸞和 ”。
(2).指笙箫聲。 唐 劉禹錫 《窦夔州見寄寒食日憶故姬小紅吹笙》詩:“鸞聲窈眇管參差,清韻初調衆樂隨。” 唐 張仲素 《夜聞洛濱吹笙》詩:“鳳管聽何遠,鸞聲若在羣。”
“鸾聲”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鸾鈴鳴聲
指古代車馬上懸挂的鸾鈴發出的清脆聲響。該用法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庭燎》中的“君子至止,鸾聲将将”,描述貴族車駕到來時鈴聲的節奏感。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屠》中“铎韻拟鸾聲”也以鸾鈴聲比喻佛塔檐鈴的韻律。
笙箫樂聲
唐代詩人常以“鸾聲”形容笙箫等樂器的悠揚音色。例如劉禹錫在詩中用“鸾聲窈眇管參差”描繪笙箫合奏的意境,張仲素亦以“鸾聲若在群”表現音樂的空靈美感。
此為古典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引用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是鈴聲還是樂聲。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相關詩句及注解。
《鸾聲》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音樂聲音的美妙動聽。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鸾”和“聲”。
“鸾”字拆分成兩個部首,上面是“鳥”部,表示與鳥有關,下面是“元”部,表示與皇帝有關。它共有11個筆畫。
“聲”字拆分成三個部首,從左到右分别是“口”部,表示與口有關,上面是“耳”部,表示與耳朵有關,最右邊是“士”部,表示與人有關。它共有7個筆畫。
《鸾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傳說故事。據說鸾是一種傳說中的神鳥,它的歌聲美妙動聽,能夠使人陶醉其中。因此,人們用“鸾聲”來形容其他美妙的聲音。
在繁體字中,“鸾”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而“聲”字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聲”。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差異與現在的簡化字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鸾”字在最早的版本中,鳥部的寫法是更為詳細的,可以看到鳥的形狀;而現代的簡化字中,鳥部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符號。
同樣地,古代的“聲”字在書寫時,耳部和口部的形狀也有所不同。古代的字形更為複雜,而現代的簡化字則更為簡單明了。
例句:聽着舞台上那美妙的鸾聲,觀衆們沉浸在音樂的魅力中。
組詞:鸾兒吟(指好聽的歌聲)、鸾翔鳳舞(形容音樂或舞蹈的美妙)。
近義詞:鳳鳴(也表示美妙的聲音)。
反義詞:鳴不平(表示不滿或不公平的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