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 文远皋寧 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 ********* 《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识大体”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能够理解事物的核心或全局性道理,强调从整体角度把握问题,而非拘泥于细节。以下是详细解析:
“识大体”由“识”(认识、了解)和“大体”(整体、大局)组成,意为通过观察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全局,避免因局部或细枝末节影响整体判断。
总结来看,“识大体”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强调在复杂情境中抓住关键矛盾,维护整体利益。
《识大体》是一个成语,意为理解事物的整体和总体,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它包含了对事物的全面认知和把握,能够看到问题的全局,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个成语的部首是“讠”,共有11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在古时候,它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字体更加繁体。在古代,人们使用毛笔写字,字形更加书法化,因此与今天的字体有所不同。
他明白只有识大体,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只有识大体,才能够看清当前的处境,做出明智的选择。
组词:识破、体会、大意
近义词:洞察、了解、洞悉
反义词:目光短浅、一知半解、片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