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 a grudge;harbour resentment] 心中悔恨、懊惱、怨恨
使天下諸銜恨于我。——《封神演義》
含恨;懷恨。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臣内省視氣力羸劣,日夜寝劇,終不望復見闕庭,奉承帷幄,辜負重恩,銜恨黃泉,言之絶腸。”《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策 昔曾詣 康 , 康 不見,使主簿接之。 策 嘗銜恨。” 宋 蘇轼 《問答錄·與佛印嘲戲》:“既入,上適見之,狀貌魁偉,遂賜披剃。 佛印 不得已而順受,實非本意,亦頗銜恨。” 鄭觀應 《盛世危言·傳教》:“民之受屈愈甚,則銜恨愈深。” 峻青 《秋色賦·記威海》:“多少空有抗敵救國偉大抱負的忠勇之士,壯志不能得酬,而不得不銜恨以終。”
含恨;懷恨。 唐 李景亮 《李章武傳》:“願申九泉啣恨,千古睽離之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受賄誣奸,啣恨已久。每欲浼君,一為昭雪。”
“銜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指心中懷有怨恨、悔恨或懊惱,通常帶有無法釋懷的情感。例如:
“使天下諸銜恨于我”(《封神演義》)
“策常銜恨”(《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
古代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記載孫策因曾遭陸康冷遇而長期懷恨。晉代袁宏的《後漢紀》中也有“銜恨黃泉”的描述,表達死後仍存遺憾。
現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因受挫、被辜負或遭遇不公而産生的深刻怨恨,如:
“她求告無門,最後銜恨而死”
“手藝差的工人總銜恨工具不好使”
“銜”字本義為“含在口中”,引申為“藏在心裡”;“恨”指強烈的負面情緒。組合後強調情感的内隱與持久性,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看例句及讀音。
《銜恨》是指懷着深深的恨意或怨憤。
《銜恨》由“衣”部和“恨”部組成。
“衣”部的拆分部首是“衤”,它代表衣服。
“恨”部的拆分部首是“心”,代表心思或情感。
整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衤、心”。
根據康熙字典,拆分後共有23畫。
《銜恨》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傳說。相傳有一位叫稻香村的少女,她深愛着一個名叫小松的青年,但因家族原因兩人無法在一起。稻香村的少女心生極大的恨意,她郁郁寡歡,終日銜恨而亡。後來,人們就以《銜恨》來形容深深的恨意和怨憤。
《銜恨》的繁體字為「銜恨」。
古時候《銜恨》的漢字寫法為「啣恨」。
1. 她對他的背叛感到十分憤怒,心中充滿了銜恨。
2. 那位失去孩子的母親一直銜恨着醫院的失職。
3. 他心中的銜恨使他一直懷恨在心。
銜淚、銜杯、深恨、衷恨等。
懷憤、怨念、憎恨、痛恨。
寬恕、原諒、釋懷、和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