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銜恨的意思、銜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銜恨的解釋

[bear a grudge;harbour resentment] 心中悔恨、懊惱、怨恨

使天下諸銜恨于我。——《封神演義》

詳細解釋

含恨;懷恨。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臣内省視氣力羸劣,日夜寝劇,終不望復見闕庭,奉承帷幄,辜負重恩,銜恨黃泉,言之絶腸。”《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策 昔曾詣 康 , 康 不見,使主簿接之。 策 嘗銜恨。” 宋 蘇轼 《問答錄·與佛印嘲戲》:“既入,上適見之,狀貌魁偉,遂賜披剃。 佛印 不得已而順受,實非本意,亦頗銜恨。” 鄭觀應 《盛世危言·傳教》:“民之受屈愈甚,則銜恨愈深。” 峻青 《秋色賦·記威海》:“多少空有抗敵救國偉大抱負的忠勇之士,壯志不能得酬,而不得不銜恨以終。”


含恨;懷恨。 唐 李景亮 《李章武傳》:“願申九泉啣恨,千古睽離之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受賄誣奸,啣恨已久。每欲浼君,一為昭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銜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情感色彩的動詞,拼音為xián hèn,指因遭受不公或委屈而心懷怨恨,且這種情緒常伴隨較長時間,未能釋懷。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1. 詞義解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銜恨指“心懷怨恨”,強調情感的内隱性與持續性。與之類似,《漢語大詞典》補充其含有“因未得伸張而長期郁結于心”的意味,常見于受挫或遭遇不幸的語境中。

  2. 詞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張奂傳》:“天下騷擾,奂皆銜恨。”句中“銜”本義為“用嘴含物”,引申為“藏在内心”,“恨”則指強烈的不滿情緒。古典文學中多用于描述人物因際遇坎坷産生的心理狀态,如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暗含唐玄宗對命運的銜恨。

  3. 近義詞辨析

    與“懷怨”“含恨”等詞相比,“銜恨”更強調怨恨的隱忍與持久性,常見于書面語。例如《古代漢語詞典》指出,“銜恨”多用于被動承受的語境,而“憎恨”則偏向主動的情感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銜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心中懷有怨恨、悔恨或懊惱,通常帶有無法釋懷的情感。例如:

“使天下諸銜恨于我”(《封神演義》)
“策常銜恨”(《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


出處與用法

  1. 古代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記載孫策因曾遭陸康冷遇而長期懷恨。晉代袁宏的《後漢紀》中也有“銜恨黃泉”的描述,表達死後仍存遺憾。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因受挫、被辜負或遭遇不公而産生的深刻怨恨,如:

    “她求告無門,最後銜恨而死”
    “手藝差的工人總銜恨工具不好使”


近義詞與反義詞


擴展說明

“銜”字本義為“含在口中”,引申為“藏在心裡”;“恨”指強烈的負面情緒。組合後強調情感的内隱與持久性,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看例句及讀音。

别人正在浏覽...

被服廠貶逐冰筯搏攫漕河撤保撐船秤象車轍馬迹除名殂殁挫傷大前年吊祭帝命帝胤東來紫氣惡兇兇帆布床方壺分崩蜂聚粉絮隔遠關書過雷孤終喊堂威黃巾力士花乳石和面接班繼絕鏡斷警穎進詩羁魄駿驵巨文兩腳書櫥梿枷耧車民間藝術蟠郁漂涼帶刺清影欽率遒隽權枉鵲槎溶體三餘樹兵挺舉托領晩夜吻角霧勃硝煙邪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