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棄官。《後漢書·馮衍傳上》:“如以尊親係累之故,能捐位投命,歸之尚書,大義既全,敵人紓怨,上不損剖符之責,下足救老幼之命,申眉高談,無愧天下。”
捐位(juān wèi)指古代官員主動辭去或放棄官職的行為,強調出于個人意志而非被動罷免。該詞由“捐”(舍棄)與“位”(官位)複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士人因道德、政治或個人原因讓出官職的舉動,隱含對高尚品德的褒揚。
辭讓官職
指主動請求解除自身官職。《漢語大詞典》釋為“棄讓官位”,如《後漢書·周燮傳》載“有先人草廬結于岡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給……因自載到颍川陽城,遣生送敬,遂辭疾而歸”即暗含此意。
舍棄權位
強調對權力地位的主動放棄,多與淡泊名利的品格關聯。如《辭源》注“捐位”為“舍棄官位”,常見于稱頌隱逸之士的文獻。
二字組合凸顯“主動舍棄官職”的行為本質。
《後漢書·逸民列傳》
“(嚴光)除為谏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即捐位歸隱的典型記載。
《南史·隱逸傳》
陶弘景“脫朝服挂神武門,上表辭祿”,亦屬捐位之舉。
該詞屬曆史詞彙,今多用于文言語境或學術讨論,日常表達中可用“辭官”“讓位”替代,但“捐位”更強調道德自覺性。
參考資料
“捐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信息解析如下:
指官員或職員自願放棄官職或職位。這一行為通常出于道義、正直或公益目的,表達忠誠、誠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核心釋義
字詞結構
《後漢書》中的記載是典型用例,馮衍因家族被牽連,為保全大義和百姓性命,主動棄官歸順朝廷,體現了“捐位”的倫理價值。
“捐位”不僅是一個描述棄官行為的詞彙,更承載了古代士人對道義與責任的抉擇精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來源6)或《後漢書》相關篇章。
飽鼓鼓不點兒蟬弁唱反調昌風廠休讒誣程文重新出號賜生村闾大共道德評價低切發指眦裂風飓高俎果丞國記郭雀兒後着換鵝經宦意豁然貫通艱巨蕉布蛟女絹嬌妻賈業機秉局操絶垠科學詩恐遭物議良倡料戾料田離奇古怪論據某甲默志難疑丕風恰才遷居取巧诎意芟剪坦率挺覺土坡,土坡兒猥大圍墾縣乏詳衮相思草憲紀銷車洩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