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記年、月、日、時。《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會天位。” 賈公彥 疏:“十有二辰者,謂子、丑、寅、卯之等。”《國語·楚語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緻之。” 韋昭 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記星次。《史記·天官書》“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唐 張守節 正義:“言北鬥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從來久遠矣。”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謂之十二辰者,《左傳》雲:‘日月之會是謂辰’,一歲日月十二會于東方,蒼龍、角、亢之舍起於辰,故以所首者名之。”(3)用于配十二生肖。 漢 蔡邕 《月令問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鷄、亥豕而已,其餘虎以下非食也。”參見“ 十二相屬 ”。
“十二辰”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時間與空間劃分概念,其核心含義及用途可概括如下:
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總稱。它最初源于對天象的觀測,将天赤道附近一周天劃分為十二等分,自東向西排列,與二十八宿星座存在對應關系。
記時系統
古代用于記錄年、月、日、時,如《周禮》記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通過十二辰與天幹配合形成幹支紀法。
天文星次劃分
與“十二次”(星紀、玄枵等星區)方向相反,十二辰為順時針排列,用于标記歲星(木星)運行軌迹。為方便應用,古人虛拟“太歲”星體反向運行,形成太歲紀年法。
生肖配屬
漢代起與十二生肖結合,如蔡邕《月令問答》提到“丑牛、未羊、戌犬”等對應關系,成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符號。
中醫時空觀
《黃帝内經》中“十二辰”并非單純時間單位,而是融合時空方位的特殊制度,與十二月、十二節等共同構成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
十二辰在空間方位上呈順時針排列,與天文觀測中“十二次”的逆時針方向相反,這種設計便于協調實際天象與曆法推算的矛盾。
擴展說明:十二辰的命名源于“日月之會”的天文現象(《左傳》),其應用貫穿中國古代曆法、占卜、醫學等領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需注意,不同文獻中“十二辰”的具體指向可能因語境略有差異。
《十二辰》指的是中國傳統的生肖十二宮,也就是十二生肖。
《十二辰》的部首是“十”字,它是一個基本字義為十的部首,由兩個橫線組成;在漢字中的筆畫數為2。
《十二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蔔辭和《尚書·周書·天官書》等文獻記載。根據傳說,黃帝曾經選定十二種動物作為地支,分别代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這就形成了今天的生肖十二宮的概念。
《十二辰》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十二辰》。
古時候,《十二辰》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常見的古字包括《拾貳辰》、《拾貳宸》等。
1. 明年是屬鼠的人的本命年,他将充滿十二辰的吉祥和福運。
2. 屬雞的人在十二辰中排在第十,屬豬的人則排在第十一。
1. 十二生肖
2. 辰光
3. 辰砂
4. 十辰九支(意指時間的流逝)
鼠年、牛年、虎年、兔年、龍年、蛇年、馬年、羊年、猴年、雞年、狗年、豬年
其他年份(指除生肖十二宮之外的年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