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敕的意思、跋敕的詳細解釋
跋敕的解釋
亦作“ 跋勅 ”。謂撰寫诏敕。亦泛指起草官文書。 唐 元稹 《内狀詩寄楊白二員外》:“衝街不避将軍令,跋敕兼題宰相名。”敕,一本作“ 勑 ”。 五代 王仁裕 《賀王溥入相》詩:“跋勅案前人到少,築沙堤上馬歸遲。”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跋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 讀音:bá chì()
- 核心含義:指撰寫诏敕或起草官方文書的行為。該詞在唐代文獻中較為常見,例如元稹的詩句“跋敕兼題宰相名”,表明這一行為涉及官方文件的拟定與籤署。
延伸解釋
- 詞源構成:
- “跋”原指文章末尾的補充說明(如跋文),此處引申為“撰寫”;
- “敕”指皇帝發布的命令(诏敕),後泛指官方文書。
- 應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官員或文人起草诏令、奏章等官方文件的行為,如五代王仁裕詩句提到“跋勅案前人到少”,反映其公務性質。
- 異體寫法:
存在“跋勅”“?勑”等變體形式,均指向同一含義。
與其他解釋的差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跋敕是皇帝追加的命令”,這一說法可能存在誤解。實際上,“跋敕”強調起草行為本身,而非皇帝直接追加的文告。權威詞典(如漢典)及文獻用例均支持“撰寫诏敕”的解釋。
參考例證
- 《内狀詩寄楊白二員外》:“衝街不避将軍令,跋敕兼題宰相名。”(唐代元稹)
- 《賀王溥入相》:“跋勅案前人到少,築沙堤上馬歸遲。”(五代王仁裕)
“跋敕”是古代公文領域的專有詞彙,特指官方文書的起草行為,需結合曆史文獻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敕》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下面是關于《跋敕》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跋敕》由部首“足”和“泥”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意思:《跋敕》指的是在文書、書法作品或繪畫作品的背面或旁邊寫上評論或贊揚的文字。它通常用來表達對文物、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
來源:《跋敕》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文人墨客之間。在古代,文人經常在書畫作品的旁邊或背面寫上自己的評論,這就是《跋敕》的起源。
繁體:《跋敕》的繁體字是「跋敕」。
古代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跋敕》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還是沿用現代的寫法。
例句:我在朋友的字畫上跋敕了幾句贊美的話。
組詞:跋敕信、跋敕文、跋敕筆記。
近義詞:批注、評注、評述。
反義詞:無。
希望這些信息能滿足你的需求。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向我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