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mons and monsters] 傳說中的一種鬼怪
(1).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鬼怪。《孔子家語·辨物》:“木石之怪夔魍魎。”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鵂鶹歲久能人語,魍魎山深每晝行。”參見“ 罔兩 ”、“ 蝄蜽 ”、“ 魑魅魍魎 ”。
(2).疫神。傳說 颛顼 之子所化。 漢 蔡邕 《獨斷》:“帝 顓頊 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 江水 ,是為瘟鬼;其一者居 若水 ,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昔 顓頊氏 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 江水 ,為瘧鬼;一居 若水 ,為魍魎鬼;一居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3).影子外層的淡影,光的衍射物。《文選·班固<幽通賦>》:“恐魍魎之責景兮,羌未得其雲已。” 李周翰 注:“魍魎,影外微陰也。”
(4).恍惚;迷茫無所依貌。《淮南子·覽冥訓》:“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遊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魍魉”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經典形象,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魍魉”讀作wǎng liǎng,原指傳說中山川、木石所化的精怪,常以赤黑色、赤目、長耳的幼童形象出現。現代多比喻暗中作惡的壞人。
神話形象溯源
象征與隱喻
擴展閱讀: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神話演變,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漢典》的詞條解析。
魍魉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用來形容邪惡和邪惡行為的人或靈魂。這個詞常常出現在神魔鬼怪的故事中,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魍魉這個詞的偏旁部首是鬼(鬼魅),可以看出它與神秘和超自然現象有關。它總共有20個筆畫。
魍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遊記》這本古老的文學作品中。在繁體字中,魍魉的形式是魍魎。
在古時候,寫魍魉這個詞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有時候會把它寫成“䰫”,有時候會把它寫成“舞-舞”。
以下是一些使用魍魉的例句:
一些魍魉的相關詞彙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