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魍魉的意思、魍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魍魉的解釋

[demons and monsters] 傳說中的一種鬼怪

詳細解釋

(1).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鬼怪。《孔子家語·辨物》:“木石之怪夔魍魎。”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鵂鶹歲久能人語,魍魎山深每晝行。”參見“ 罔兩 ”、“ 蝄蜽 ”、“ 魑魅魍魎 ”。

(2).疫神。傳說 颛顼 之子所化。 漢 蔡邕 《獨斷》:“帝 顓頊 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 江水 ,是為瘟鬼;其一者居 若水 ,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昔 顓頊氏 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 江水 ,為瘧鬼;一居 若水 ,為魍魎鬼;一居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3).影子外層的淡影,光的衍射物。《文選·班固<幽通賦>》:“恐魍魎之責景兮,羌未得其雲已。” 李周翰 注:“魍魎,影外微陰也。”

(4).恍惚;迷茫無所依貌。《淮南子·覽冥訓》:“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遊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魍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疊韻聯綿詞,原指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異氣所生之怪物”,常與“魑魅”連用為“魑魅魍魉”,泛指各類妖魔鬼怪。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三年》“魑魅罔兩,莫能逢之”,其中“罔兩”即“魍魉”的異寫形式,描述山林間遊蕩的幽昧鬼物。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指出“魍”字從鬼,亡聲,屬形聲字;“魉”字從鬼,兩聲,同樣為形聲結構,二字組合後強化了與鬼怪相關的意象特征。宋代《廣韻》收錄此詞時标注為“武方切”和“力讓切”,對應中古音韻體系,印證其作為聯綿詞不可拆解的語言特性。

在文化演變中,“魍魉”逐漸從具象的精怪形象發展為抽象概念。明代《搜神記》記載其“狀如三歲小兒,色赤黑目赤”,而清代《子不語》則賦予其迷惑人心的能力。現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完成了從神話實體到社會隱喻的語義延伸。

網絡擴展解釋

“魍魉”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經典形象,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一、基本釋義

“魍魉”讀作wǎng liǎng,原指傳說中山川、木石所化的精怪,常以赤黑色、赤目、長耳的幼童形象出現。現代多比喻暗中作惡的壞人。


二、文化内涵解析

  1. 神話形象溯源

    •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三年》:“魑魅罔兩(魍魉),莫能逢之。”此處指山林水澤中的鬼怪。
    • 《孔子家語·辨物》記載其為颛顼之子所化的疫神,具有傳播疾病的能力。
    • 日本妖怪文獻《今昔續百鬼》描述其“形如三歲小兒,色赤黑,目赤耳長”,喜食亡者肝髒。
  2. 象征與隱喻

    • 自然精靈說:代表古人對未知自然力量的敬畏,如山石、林木的化身。
    • 災禍象征:與瘟疫、災難關聯,體現古代對疾病的恐懼。
    • 哲學意象:道家典籍中代指“影子外層的微陰”,象征模糊不清的存在。

三、現代用法


擴展閱讀: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神話演變,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漢典》的詞條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酸幫工暴世便附鄙況蔔名怖畏不知貴賤常用棰抶丹宸倒栽電透端衰翻湧幹幹剛玉根牙盤錯勾勾搭搭骨采國民經濟寒膠橫斷面合祛黃母惠斯通電橋肩比皦皦佳人已屬沙咤利境宇赆助棘盆箕業跼促軍武樂極則悲連系詞路節貓精模仿母本破茬籤訣前哨戰缺德阒阒聲列駛浪雙瞳剪水霜絮天蓬塗夫宛然在目危阽誣控五輪鹹杬子屣步挾怨新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