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慕,向往。 明 陳烈 《重刻<誠意伯劉公文集>後序》:“ 烈 自撮髮讀書,即跂嚮公勛業文章,為古今殊絶人物。”
“跂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跂向(qí xiàng):指仰慕、向往,帶有踮起腳尖(引申為殷切期盼)望向目标的意象。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其結構通過動作(踮腳)與心理(向往)結合,形象表達對某人或事物的深切仰慕。
明代陳烈在《重刻<誠意伯劉公文集>後序》中寫道:“烈自撮髮讀書,即跂嚮公勛業文章,為古今殊絶人物”,意為自幼讀書時便仰慕劉基(誠意伯)的功業與文章。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現代表達類似含義時,多用“景仰”“向往”等更通俗的詞彙。
跂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跂”和“向”。它表示一個人或物向前踏出或前進的方向。
“跂”的拆分部首為“足”,表示與腳有關;它由7個筆劃組成。而“向”的拆分部首為“⺆”,表示與人有關;它由6個筆劃組成。
據考證,《跂向》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古書《詩經·綿》中。
《跂向》的繁體字為「踦向」,在繁體字中,對于一些漢字的部分結構進行了調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就如同現代字體中的變體一樣,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古代對于《跂向》的書寫方式也可能會有所不同。
1. 他跂向前方,毅然邁出了第一步。
2. 馬兒昂首跂向遠方。
組詞:跂步、跂行、跂禮
近義詞:前進、行進、邁步
反義詞:後退、倒退、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