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rreconcilable] 敌对双方矛盾尖锐,其势不能并存。也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谓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楚策一》:“ 楚 强则 秦 弱, 楚 弱则 秦 强,此其势不两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总之,薪水与创作,是势不两立的。”亦作“ 势不两存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得报恳惻,知与 休 久结嫌隙,势不两存。”
“势不两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ì bù liǎng lì,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尖锐到无法调和或共存。核心含义强调对立双方的不可调和性,常用于描述仇恨、利益冲突或立场对立的关系。
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这句话以战国时期秦楚争霸为背景,说明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奠定了成语的语义基础。
该成语生动刻画了不可调矛盾关系,既有历史典故支撑,又广泛用于现代语境。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程度较轻的“对立”混淆。
势不两立是一个成语,表示两种不同的势力或情况之间互相抵触,无法共存。
势(力)部首是力,总共6画;不部首是一,总共一画;两部首是二,总共二画;立部首是立,总共五画。
势不两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管子·权修》:“势不两立,功在众矣。”形象地描绘了两个势力或情况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势不兩立(繁体字)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不过,势不两立这个成语在不同时期的书法中大致保持一致。
1. 这两个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势不两立。
2. 他们的立场截然不同,势不两立。
势力、立场、共存、对立
水火不容、针锋相对、不可调和
友好、和谐、共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