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市舶司的意思、市舶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市舶司的解釋

官署名。 宋 代分設提舉市舶司于 廣州 、 杭州 、 明州 (今 甯波 )等地,管理商舶,征收關稅,收買進口物資等。 元 明 兩代稱為市舶提舉司,其長官稱市舶使,後改稱提舉。 清 廢。《宋史·食貨志下八》:“﹝ 開寳 ﹞四年,置市舶司于 廣州 ,後又於 杭 、 明州 置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 太祖 初定天下,於 直隸 太倉州 黃渡鎮 設市舶司,司有提舉一人,副提舉二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市舶司是中國古代管理海外貿易的官方機構,始設于唐代,宋代形成完整制度,元明時期延續發展。其核心職能包括監督進出口貨物、征收關稅(“抽解”)、發放貿易許可證(“公憑”),同時兼具外交接待與海禁管控職責。北宋開寶四年(971年)于廣州首設市舶司,後擴展至泉州、明州(今甯波)等重要港口。

該機構采用“博買”制度,對香料、象牙等舶來品實施政府優先采購,部分貨物經抽稅後允許民間交易。元代推行“官本船”政策,由政府出資、商人運營海外貿易。至明代,市舶司與“朝貢貿易”體系深度綁定,限定外商須以朝貢使團身份開展貿易。

市舶司的運作規範可見于《宋會要輯稿·職官》《元典章》等典籍,其關稅細則載明“十抽其一”至“十抽其四”的階梯稅率。考古發現如泉州宋代市舶司遺址、甯波高麗使館遺迹,印證了該機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海關設立後,市舶司職能逐步被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市舶司是中國古代管理海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其職能與海關類似,負責船舶管理、關稅征收、貨物監管等事務。以下從定義、曆史沿革、職能及曆史意義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市舶司一詞中,“市”指貿易,“舶”指船舶,“司”即管理機構。它起源于唐代,最初稱“市舶使”,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在廣州首設,負責商船管理、關稅征收及宮廷采買等。宋代正式定名“市舶司”,成為海外貿易的核心管理機構。

二、曆史沿革

  1. 宋元鼎盛期

    • 宋代在廣州、泉州、明州(甯波)等港口設司,職能涵蓋發放貿易許可、檢查違禁品、征收關稅等,并制定“抽解”(稅率)制度。
    • 元代延續宋制,增設泉州等地市舶司,頒布《市舶法則》規範貿易,形成廣州、泉州、慶元(甯波)三大貿易樞紐。
  2. 明清變遷

    • 明代市舶司隸屬布政司,因倭寇與海禁政策,職能受限,僅管理朝貢貿易。
    • 清初廣東曾設市舶司,沿襲明制管理沿海貿易,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後逐漸被粵海關取代。

三、主要職能

四、曆史意義

市舶司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管理機構,其稅收一度占宋代財政收入的20%,推動了港口城市(如泉州)的繁榮。清初短暫存續的廣東市舶司也反映了早期海外貿易政策的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如泉州遺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世界遺産名錄中的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八姓蔽短博識洽聞財紅慚栗吵螺絲挫過彈糾大翁雕虎焦原鬥攻敦物躲窮惡例方礙方勝購拿官告寒鑒盒匳懷刑賄贈忽雷駮講習所鍵角羁魄九宮十三調君公沴戾六出紛飛買菜書馬沙鬧喪能說會道黏度農作物漚泡袢溽濮議青宮七識秋芳敧邪取樣認出乳泉生刍侍讀博士飾官詩集肅寂淌湘炭渣騰裝悟徹武沖湘瑟小唱挾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