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市舶司的意思、市舶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市舶司的解釋

官署名。 宋 代分設提舉市舶司于 廣州 、 杭州 、 明州 (今 甯波 )等地,管理商舶,征收關稅,收買進口物資等。 元 明 兩代稱為市舶提舉司,其長官稱市舶使,後改稱提舉。 清 廢。《宋史·食貨志下八》:“﹝ 開寳 ﹞四年,置市舶司于 廣州 ,後又於 杭 、 明州 置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 太祖 初定天下,於 直隸 太倉州 黃渡鎮 設市舶司,司有提舉一人,副提舉二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市舶司是中國古代管理海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其職能與海關類似,負責船舶管理、關稅征收、貨物監管等事務。以下從定義、曆史沿革、職能及曆史意義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市舶司一詞中,“市”指貿易,“舶”指船舶,“司”即管理機構。它起源于唐代,最初稱“市舶使”,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在廣州首設,負責商船管理、關稅征收及宮廷采買等。宋代正式定名“市舶司”,成為海外貿易的核心管理機構。

二、曆史沿革

  1. 宋元鼎盛期

    • 宋代在廣州、泉州、明州(甯波)等港口設司,職能涵蓋發放貿易許可、檢查違禁品、征收關稅等,并制定“抽解”(稅率)制度。
    • 元代延續宋制,增設泉州等地市舶司,頒布《市舶法則》規範貿易,形成廣州、泉州、慶元(甯波)三大貿易樞紐。
  2. 明清變遷

    • 明代市舶司隸屬布政司,因倭寇與海禁政策,職能受限,僅管理朝貢貿易。
    • 清初廣東曾設市舶司,沿襲明制管理沿海貿易,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後逐漸被粵海關取代。

三、主要職能

四、曆史意義

市舶司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管理機構,其稅收一度占宋代財政收入的20%,推動了港口城市(如泉州)的繁榮。清初短暫存續的廣東市舶司也反映了早期海外貿易政策的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如泉州遺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世界遺産名錄中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市舶司的意思

《市舶司》是指古代中國的一個職司名,主要負責管理市場和水運,監督商船航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市舶司的部首是舟(zhōu),其中“市”字的筆畫數為5,而“舶”字的筆畫數為13,最後加上“司”字的3畫,總共的筆畫數為21。

來源

《市舶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這個詞最早可以在《元和正音譜》中找到,具有一定的曆史淵源。

繁體

《市舶司》的繁體字為「市舶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作「市舶司」的「市」字的寫法較為複雜,分别是「巿市」或「史市」兩種寫法。而「舶」字的寫法也有多種變體,如「艫」、「艨」等。至于「司」字則相對穩定。

例句

1. 唐代的市舶司十分繁忙,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和商船進出口。

2. 在古代,市舶司對于維護市場的秩序和監督商船的安全航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組詞

1. 市場

2. 舶船

3. 司令

4. 司法

近義詞

1. 航母司令部

2. 港務局

3. 航運管理機構

4. 航勤公司

反義詞

1. 農業局

2. 軍事戰略部

3. 禁漁令

4. 警察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