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生蒭 ”。1.鮮草。《詩·小雅·白駒》:“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陳奂 傳疏:“芻所以萎白駒,託言禮所以養賢人。”鮮草可養白駒。後因用作禮賢敬賢之典。《西京雜記》卷五:“夫人無幽顯,道在則為尊,雖生蒭之賤也,不能脫落君子,故贈君生蒭一束。” 宋 黃庭堅 《迎醇甫夫婦》詩:“策馬得行休更秣,已令童稚割生芻。”
(2).指賢人;賢能。 南朝 宋 鮑照 《從過舊宮》詩:“空費行葦德,採束謝生芻。” 南朝 梁 吳均 《贈周興嗣》詩之一:“願持 江 南蕙,以贈生芻人。”
(3).指代《詩·小雅·白駒》,以寄寓思友、思賢之心。 唐 權德輿 《奉和許閣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見寄》:“斷金揮麗藻,比玉詠生芻。” 唐 李群玉 《将離澧浦置酒野嶼奉懷沉正字昆弟三人聯登高第》詩:“停觴一搖筆,聊寄生芻吟。” 明 何景明 《酬贈王德征》詩:“皎皎空谷駒,生芻勞我心。”
(4).《後漢書·徐穉傳》:“ 郭林宗 有母憂,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後因以稱吊祭的禮物。 唐 楊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生芻一束,泣血三年,不踰聖人之禮,能行大夫之孝。”《宋史·文苑傳三·路振》:“生芻緻祭,弊帷成禮。瘞爾崇岡,全爾具體。” 明 張煌言 《挽大宗伯吳巒穉先生》詩:“趨朝當日稱先達,惆悵生芻何處投。”
“生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具有曆史淵源,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既可指具體事物(鮮草),亦可承載禮賢、思賢、悼亡等抽象情感。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詩經》《後漢書》及南朝至唐宋詩文。
生刍(shēng ch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割來的青草或幹草,用作牲畜的飼料。
生刍由“生”和“刍”組成。其中,“生”是一個單獨的部首,在漢字中起到帶頭的作用;“刍”則是生字的右邊部分,可以獨立存在。
“生”的筆畫數為5,它的發音是shēng;而“刍”的筆畫數為4,它的發音是chú。
生刍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農耕社會。在古代,人們用斧子割下的青草或幹草喂養牲畜,稱之為“生刍”。
生刍的繁體字為「生芻」。
在古代,生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情況下,由于古代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我們可以使用目前的寫法來描述。所以,古時代生刍的寫法應該是「生刍」。
1. 農夫割下一捆生刍,準備喂養牛羊。
2. 他們用生刍墊在地上,讓牛羊休息。
生刍沒有很多的衍生詞,但可以使用其它詞彙來進行組詞,例如:生草、刍議、草料等。
生刍的近義詞可以是:青草、幹草。
生刍的反義詞可以是:成熟的谷物、飼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