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決定藏論》卷上:“如諸心數,同是心法,有種種相,相應俱生,無有妨礙。阿羅耶識而與七識相應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齊 謝朓 《佛影銘》:“群生因染,六趣牽纏,七識疊用,九居屢遷。”亦有特指末那識為“七識”者。見《成唯識論》。
以下是關于佛教術語“七識”的詳細解釋:
“七識”是法相宗(唯識宗)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從根本識(第八識阿賴耶識)中派生出的七種精神與感知現象。不同文獻中的具體解釋略有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第七識末那識
第七識在經典中有多種别名,例如:
在唯識體系中,七識(尤其末那識)是連接前六識與第八識的樞紐,解釋了“自我意識”如何産生,并成為輪回與修行的關鍵環節。
需注意,部分文獻可能将“七識”與“八識”混用(如提到含阿賴耶識),但嚴格按法相宗教義,阿賴耶識為第八識,七識僅指前七層感知與思維活動。建議進一步參考《成唯識論》等原典以深入理解。
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佛學典籍釋義等高權威來源,若需完整學術論述,可查閱《決定藏論》或《成唯識論》原文。
《七識》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類的七種認知能力,可以理解為人類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七識》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至」,它的總筆畫數是十二畫。
《七識》一詞源于佛教。在繁體字中,《七識》的寫法是「七識」。
在古代漢字中,七識的寫法略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它的寫法是「七竹」。
1. 佛教中,七識是研究人類意識和認知的重要理論。
2. 通過修行,我們可以超越七識,達到覺悟的境地。
組詞:别識、意識、觀識、獨識
近義詞:七覺、七智
反義詞:不知、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