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決定藏論》卷上:“如諸心數,同是心法,有種種相,相應俱生,無有妨礙。阿羅耶識而與七識相應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齊 謝朓 《佛影銘》:“群生因染,六趣牽纏,七識疊用,九居屢遷。”亦有特指末那識為“七識”者。見《成唯識論》。
"七識"是佛教唯識學派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特指人類認知結構中第七層精神活動,梵語稱為"mana-vijñāna",漢譯為"末那識"。該概念源于古印度瑜伽行派哲學,中國唐代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中系統闡釋其内涵。
從認知結構分析,七識位于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之間,承擔着"恒審思量"的樞紐功能。《佛學大辭典》界定其為"執取第八識見分為自内我"的深層意識,具有持續自我認同的特性。現代佛學研究顯示,這種自我執着機制是産生"我見""我愛""我慢"等根本煩惱的認知根源。
據《瑜伽師地論》記載,七識運作具備三大特征:持續性(無間斷的自我覺知)、染污性(與四種根本煩惱相應)、中介性(連接表層意識與深層藏識)。這種認知模式導緻衆生将刹那生滅的身心現象誤認為恒常的"自我"。
在宗教實踐層面,《解深密經》指出修行者通過"四尋思觀"可破除七識的執着機制,此過程被《成唯識論》描述為"轉識成智"的關鍵階段。現代佛教心理學研究證實,這種認知轉化對應着神經認知科學中的自我參照系統調節。
以下是關于佛教術語“七識”的詳細解釋:
“七識”是法相宗(唯識宗)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從根本識(第八識阿賴耶識)中派生出的七種精神與感知現象。不同文獻中的具體解釋略有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第七識末那識
第七識在經典中有多種别名,例如:
在唯識體系中,七識(尤其末那識)是連接前六識與第八識的樞紐,解釋了“自我意識”如何産生,并成為輪回與修行的關鍵環節。
需注意,部分文獻可能将“七識”與“八識”混用(如提到含阿賴耶識),但嚴格按法相宗教義,阿賴耶識為第八識,七識僅指前七層感知與思維活動。建議進一步參考《成唯識論》等原典以深入理解。
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佛學典籍釋義等高權威來源,若需完整學術論述,可查閱《決定藏論》或《成唯識論》原文。
傲霜鬥雪白災比度必然性推理勃盧超然不群誠善馳驟出世人翠衣啖養典爨掉書囊刁鑽促掏鼎饋峨峨湯湯翻茬發志風姿分頭浮力剛略高藝購備瓜衍之賞姑蘇台黃狀鹄闆解剖急急風祭酹祭煉峻雅欄檻聊表寸心另自禮錢民間故事内娣擰轉抛賣親祠屈然熱狂如解倒懸賞立牲器事途帥爾祀姑私置特銀天昏地暗統一外殼帏幕文經武緯武侯吟小使車西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