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名。 南朝 宋 置,授諸王經學。《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侍讀博士 荀詵 諫, 休茂 殺之。” 胡三省 注:“侍讀博士,授諸王經者也。”
“侍讀博士”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職能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該官職最早設立于南朝宋時期,主要職責是教授諸王經學。其名稱中的“侍讀”體現了為皇室成員講學的服務性質,“博士”則延續了秦漢以來對高級學者的稱謂傳統。
《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五年》記載了典型案例:“侍讀博士荀詵谏,休茂殺之”,胡三省對此注解:“侍讀博士,授諸王經者也”。這說明該官職不僅承擔教學任務,還可能參與政事谏言。
與普通博士官不同,侍讀博士具有更強的服務皇室特性,其選拔标準除學術造詣外,還需具備政治敏感度。與侍講學士相比,侍讀博士級别較低,更側重經典講解而非政事顧問。
該官職的設立反映了古代中國教育與政治緊密結合的特點,通過經學教育維護皇室成員的治國能力。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侍讀博士”是一個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員身份的詞語,指的是受命侍奉皇帝并具備高深學問的博士。下面将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侍讀博士”共有3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侍”、“讀”和“博”。其中,“侍”是由“亻”(人偏旁)和“寺”(守護偏旁)組成,共9畫;“讀”是由“言”(講話偏旁)和“賣”(聲音偏旁)組成,共12畫;“博”是由“十”(橫畫)和“貝”(財寶偏旁)組成,共7畫。
“侍讀博士”一詞源自古代中國,用于稱呼擔任皇帝身邊侍奉職務的博士。在繁體字中,字形稍有變化,為“侍讀博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以“侍讀博士”為例,其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形态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筆畫略有差别。
例句:他因為成為侍讀博士,得以親近皇帝,有機會參與重要政務的決策。
組詞:侍衛、侍從、讀書、讀者、博學。
近義詞:侍奉博士、侍從博士。
反義詞:失職博士、放任博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