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光閃爍的鏡子。 宋 歐陽修 《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聖俞》詩:“豈知寒鑑中,兩鬢甚秋草。”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之三:“明月本無心,誰令作寒鑑。”
(2).比喻清澈閃光的水面。 宋 歐陽修 《送胡學士知湖州》詩:“ 吳興 水精宮,樓閣在寒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序》:“池上有亭,形類畫舫曰 石帆 者,予暇日與客坐其中,竹樹颯然,池水清澈,可見毛髮,遊鯈浮沉,往來於寒鑑之中,顧而樂之。”
“寒鑒”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解釋主要來源于文學語境,具體如下:
寒光閃爍的鏡子
指表面冰冷、光澤銳利的鏡子,常用于形容鏡面反射的冷光。例如宋代歐陽修在《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聖俞》中寫道:“豈知寒鑑中,兩鬢甚秋草”,以鏡中寒光映照鬓發如秋草,暗喻時光流逝的蒼涼。
比喻清澈閃光的水面
用于描繪水面如鏡般澄澈、波光粼粼的景象。宋代歐陽修在《送胡學士知湖州》中以“樓閣在寒鑑”形容湖州水面的晶瑩剔透;清代王士禛亦用“往來于寒鑑之中”描寫池水的清澈。
“寒鑒”多見于詩詞,通過冷光或水面的意象,營造清冷、孤寂的意境。例如黃庭堅詩句“明月本無心,誰令作寒鑑”,以明月喻鏡,暗含對自然與人生的哲思。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歐陽修、黃庭堅等宋代文人的原作,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寒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通過寒冷的事物作為參考或對照,從而認識到某種情況或問題的實質、本質。它常用于修辭手法中,用來形容通過對比來顯現出某種情感或情況。
《寒鑒》的部首為“宀”(mián),表示與房屋或建築物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寒鑒》的來源較為常見,出自明代翁同龢的《路史·卷二三三》:“孫承宗核明,力已奄寒;是以籌得緩募奄道道,及雪後重朔,有須侑丈訝窒其間哉!由斯以次,必得鑒寒矣。”
《寒鑒》的繁體形式為「寒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寒鑒》這個詞,古時候有可能會以繁複的方式來書寫。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寒澗」。
1. 這部電影以人物的命運起伏為寒鑒,引人深思。
2. 那幅畫作通過明暗對比,給人以寒鑒之感。
組詞:鑒察(jiàn chá)、寒意(hán yì)、寒冰(hán bīng)。
近義詞:對照(duì zhào)、參照(cān zhào)。
反義詞:熱情(rè qíng)、溫暖(wēn nuǎ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