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碗。因可将多杯酒或多碗菜倾倒其中,故称。《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徐用 心生一计,将大折碗满斟热酒,碗内约有斤许。”
折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旧时宴会后,宾客将席间剩余的菜肴折合倒入碗中带走的行为。这一习俗反映了传统社会对食物节俭的态度,多见于明清至近代的文献记载。以下从词义、文化背景及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字面与引申义
“折”在此处意为“折合”“归拢”,“碗”为容器。合指将分散的菜肴集中归置到碗中,引申为宴会后处理剩菜的方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345页。
社会行为内涵
该行为常见于民间婚丧宴席,宾客用自备容器带走剩菜,既避免浪费,亦体现“惜食”传统。清代小说《红楼梦》第六十回曾描述下人折碗的场景,印证其普及性。
来源: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60回。
节俭伦理的实践
在物质匮乏时期,折碗是“物尽其用”观念的具体化,与儒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训诫相契合。民俗学者指出,此举在农耕社会中强化了集体食物分配伦理。
来源:钟敬文《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卷四,第201页。
阶层差异的体现
折碗主体多为平民阶层,上层社会则视其为有失体面。清代笔记《燕京岁时记》载:“仕宦家宴毕,余馔弃之;市井民必折碗以归”,折射出习俗的阶层分化。
来源: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筵席”条。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折碗行为逐渐消失,但衍生出“打包”等现代词汇。其文化内核仍存续于“光盘行动”等反浪费倡议中,成为传统节俭观的当代延续。
来源:王晓葵《民俗学视野下的现代生活实践》(《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
折碗作为历史词汇,承载了中国传统饮食伦理中惜物、节用的深层文化逻辑。其语义从具体行为延伸至文化符号,成为理解民间生活哲学的重要切口。
“折碗”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字面含义:指大容量的碗
引申的成语用法(需谨慎参考)
补充说明
汉字“碗”本义为盛食物的圆形器皿(),部首为“石”,读音为“wǎn”。其繁体字为“椀”,常见组词如“饭碗”“茶碗”等。
百骸本根摽货冰胶布武财粮槽历查究稠穰传点川岫洞视蚡缊符祝感慨万千膏发恭俭孤子豪儁贺知章合从涣靡歡扰鬟云江山船贱秽荐卷俭吝巾衣醵资客流李赤论天表买虚明情旻灵鸟踊漆鬓饶纵人极计生枘凿方圆润养若出一轨山高水长煞手鐧圣寿石灰水受代手高水几鼠莽树檖沓风桃弧棘矢无三思详辨小屦辖治细概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