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阱。《後漢書·寇榮傳》:“臣思入國門,坐於胏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而閶闔九重,陷穽步設。” 唐 李白 《君馬黃》詩:“猛虎落陷穽,壯士時屈厄。”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汝何必自投陷穽也。”參見“ 陷阱 ”。
陷穽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本義指"捕捉野獸的深坑",現多用于比喻預設的圈套或危險境地。該詞由兩個形聲字構成:"陷"字從阜從臽,表示地面塌落;"穽"同"阱",從穴從井,指人工挖掘的坑洞。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穽為"阱"的異體字,兩者在《說文解字》中均有收錄,指"穿地陷獸"的捕獵裝置。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陷阱"列為标準詞形,注釋為"為捕捉野獸或敵人而挖的坑穴",後引申為"害人的圈套"。
在古文獻中,《漢書·食貨志》記載"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并兼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其中"網疏"即暗含政治陷穽的隱喻。現代漢語中常見于警示性語境,如"謹防網絡詐騙陷穽"等規範用法。
“陷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陷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陷穽”即“陷阱”,指為捕捉野獸或敵人而挖的深坑,表面覆蓋僞裝物,使其不易察覺。其中:
二、具體釋義
本義
用于捕獵的深坑,如《後漢書》中“陷穽步設”,李白詩句“猛虎落陷穽”均指實體陷阱。
比喻義
指害人的圈套,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提到“自投陷穽”,形容人落入陰謀。
三、用法與演變
示例
百泉白芽悖盭冰鏡鬓雲避仕鼻酸常處昌言晨昏摛詞尺寸可取出韻雕斲凡爾丁反汗發憂飛屐飛檄宮法古北國中滑魚晦日架次急不可耐積淖禁陛旌寵錦制九曲回腸窺阚逵舍阆颠老眼旄節米貼泥象旁資抛梁平行線蹼辣鵲罏攘辟肉感撒酒風善心山崖生不逢辰生存競争示世宿齋騰輝痛憎土埂舞譜現成飯先兆小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