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上下、尊卑。語出《易·履》:“上天下澤”。 清 王韬 《中國自有常尊》:“然則 金 雖譎詐,其亦明於天澤之分者哉!” 嚴複 《論世變之亟》:“明天澤之義,則冠履之分嚴。”
(2).上天的恩澤。 唐 薛據 《懷哉行》:“我聞雷雨施,天澤罔不該。” 明 張居正 《賀瑞雪表》六:“天澤覃敷,大地晃瓊瑤之積;皇誠感格,元冬啟稼穡之徵。” 葉聖陶 《苦菜》:“短而肥的菊科的野草,是獨蒙天澤適存在那裡的。”
(3).謂天子的恩澤。 唐 王昌齡 《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詩:“賜慶垂天澤,流歡舊 渚宮 。”
“天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比喻上下、尊卑的等級關系
源自《周易·履卦》中的“上天下澤”,指天在上、澤在下,象征自然界的秩序,引申為人倫社會的等級尊卑。例如,清代嚴複在論述中強調“明天澤之義,則冠履之分嚴”。
指上天的恩澤
表示自然或神明賜予的恩惠,如雨水滋潤萬物。唐代薛據在《懷哉行》中寫道“我聞雷雨施,天澤罔不該”,明代張居正也用“天澤覃敷”形容瑞雪帶來的豐饒。
代指天子的恩德
用于形容帝王對臣民的仁政,如《宋書·良吏傳》中“天澤雲行,時德雨施”,以及王昌齡詩句“賜慶垂天澤”。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查閱《周易》《宋書》等典籍,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天澤》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天空中降落或集聚的水。也可以指雨水。在古代,人們用《天澤》一詞來形容天空中降雨的景象。
《天澤》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天”和“氵”。其中,“天”是在古代漢字中表示“天空”或“自然界”的象形文字,“氵”是漢字的水部字旁。字體中它的筆畫數為4畫。
《天澤》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繁體中,天澤的寫法為「天澤」。
在古代,字形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異。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在古時候,《天澤》一詞的寫法為「天㽲」,這是當時的表現形式。經過演變,逐漸進化成當前的樣子。
1. 天澤飄灑,滋潤大地,使得萬物生機勃發。
2. 沒過多久,天澤便落下來,打濕了我們的衣裳。
組詞:天空、澤國、澤度。
近義詞:天降、天釀。
反義詞:天旱、天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