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封土為社,各隨其地所宜種植樹木,稱社樹。《莊子·人間世》:“ 匠石 之 齊 ,至乎 曲轅 ,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阮宣子 伐社樹,有人止之。”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上:“《周禮》文: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木。今村墅間,多以大樹為社樹,蓋此始也。”
“社樹”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社樹”指古代在祭祀土地神(社)的場所種植的樹木,通常根據當地土壤和氣候選擇適宜樹種。這一做法源自“封土為社”的傳統,即堆土成壇并植樹,象征土地神的存在。
現代語境中,“社樹”被比喻為群體聚集的場所(如社區、學校),強調團結合作的精神,但此用法屬于文學化引申,非曆史原義。
社樹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古代作為祭祀标志和疆界符號,現代衍生為集體凝聚力的隱喻。理解時需區分曆史本義與文學化表達。
《社樹》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古代用來示威或宣布命令的大樹,通常在村莊或鄉鎮的中心地帶種植。它象征着社會秩序和權威。
《社樹》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與木相關,與生長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社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伐柯》中,其中寫道:“靡所止矣,燕及鷇之出。”這裡的“燕及鷇之出”被解釋為指社樹。在古代社會,人們會在樹上挂上旗幟或标牌以示威或宣布命令,這就是社樹的起源。
《社樹》的繁體字為「社樹」。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社樹》這個詞的古時寫法為「禾木日丨木」。
1. 在古代,社樹是村莊中的權威象征。
2. 他們在社樹下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儀式。
3. 鄉親們都聚集在社樹周圍,聽取村長的講話。
1. 組詞:祭社、社會、社員。
2. 近義詞:大樹、示威樹、宣告樹。
3. 反義詞:小草、亂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