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制的意思、守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制的解釋

[mourning] 舊時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兒子或長孫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叫做“守制”

詳細解釋

守孝,遵行居喪的制度。在守制期内謝絕應酬,不得應考,婚嫁,現任官則須離職。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七:“ 成化 初, 緝熙 守制於家,大興土木,建第甚雅麗。”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後來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滿,目下就迎娶過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臨去時,執着我的手,囑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讀《禮》,一切事情,不可輕易信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制

指古代子女在父母去世後,依照禮法規定在家居喪守孝的行為制度。其核心内涵包括停止日常社交活動、辭去官職、穿素服、禁娛樂婚嫁等,以表達對亡親的哀思與孝道。守制期限通常為27個月(實際服喪25個月,跨三個年頭),源于儒家“三年之喪”的傳統禮制。

權威釋義與依據: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定義:“守制”為“舊時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嫡長子或承重孫須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謝絕應酬,不得任官、應考、嫁娶等”。此制體現了古代宗法社會“以孝治天下”的倫理核心。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28頁

  2.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指出,“守制”源于《儀禮·喪服》,是子女“遵禮成服,閉門守喪”的強制性規範。期間需着“斬衰”(粗麻喪服),飲食起居從簡,官員必須離職歸家,違者将受法律制裁。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第895頁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補充說明:守制雖屬舊俗,但其“慎終追遠”的文化内涵仍影響現代喪葬禮儀,如簡化後的“守孝”行為。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96頁

  4. 《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詳述具體禁忌:守制期間禁赴宴、看戲、貼春聯;官員匿喪不報或未滿期複職,明清律法均定為“不孝罪”,可革職查辦。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風俗辭典》“喪葬類”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守制”是中國古代喪禮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後,兒子或長孫需在家守孝27個月(實際約25個月),期間需遵守特定禁忌,包括不得任官、應考、婚嫁等。

二、核心要求

  1. 任職限制:現任官員必須離職(稱為“丁憂”),普通人不許應考科舉或接受官職。
  2. 婚姻與社交:禁止嫁娶、夫妻分居、謝絕宴飲慶典活動(如慶壽、滿月宴等)。
  3. 生活禁忌:飲食需茹素(僅食粥)、不得飲酒食肉,甚至限制洗澡、理發、換衣等日常行為。

三、曆史背景

守制源于儒家“孝道”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明清時期形成嚴格規範。例如明代《寓圃雜記》記載官員守制期間不得參與政事,清代《紅樓夢》中林如海讓女兒守制讀書的情節也反映了這一制度。

四、相關制度

如需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寓圃雜記》《紅樓夢》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罷黜百家白疊巾百君八科北轅邊圉薄宦補湊不給命醇備大河諜記地理圖定向培養诋排二重根放青苗風切賦予甘州破告聘給對怪相痼習溷厠鞯辔煎鹽鑒止家無鬥儲街梢計量晶頂看日子曠肰髡接苦志老相識禮輕情意重媒孽民本末號逆邊評骘迫烈麴院軟語三棒鼓深雠大恨省答滲溝食親財黑驷乘挑敵調皮話頑陋玩閱完治吳牛銜結纖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