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人過失或揭人陰私;告發。《漢書·刑法志》:“及 孝文 即位……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 顔師古 注:“訐,面相斥罪也。” 宋 蘇轼 《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昔之為天下者,惡告訐之亂俗也,故有不幹己之法,非盜及強姦不得捕告。” 明 王錂 《春蕪記·定計》:“﹝ 王小四 ﹞隻在市井胡行,不怕官司告訐。”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八:“後數年, 鏡 為鄉人告訐,亡命不知所終。” 劉師培 《悲佃篇》:“ 明 代之時,北境之田招民開墾,彼此告訐,或投獻于王府勳戚。”
“告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古代統治者認為“告讦”易導緻人心不古,如漢孝文帝通過寬厚政策試圖扭轉此風。宋代法律亦規定“非盜及強奸不得捕告”,限制濫告行為。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書》及蘇轼相關文獻。
告讦,讀音為"gào ji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告"和"讦"兩個字組成。它的部首分别是"口"和"言",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标題:告讦的來源及繁體寫法告讦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起初是用于指責或揭發他人的錯誤行為,帶有強烈的譴責和斥責意味。在古代,人們常以寫下告狀的方式進行讦訟。繁體寫法為「告訐」。
标題:告讦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告讦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古代金文和篆文中,告讦的寫法較為複雜,而在隸書和楷書中,告讦逐漸演變為類似于現代的寫法。
标題:告讦的例句1. 他向公衆告讦了政府的腐敗行為。
2. 她決心告讦那個欺詐者,揭露他的騙局。
标題:告讦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告狀、告誡、讦谏。
近義詞:揭發、揭露、披露。
反義詞:表揚、贊賞、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