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盔纓的意思、盔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盔纓的解釋

頭盔上絲織飾物。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牝賊》:“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 清 洪昇 《長生殿·合圍》:“雙手把紫韁輕挽,騙上馬,将盔纓低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盔纓,指古代武将頭盔頂部或兩側用于裝飾和标識的穗狀飾物,通常由絲線、羽毛或獸毛等制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指古代作戰時保護頭部的金屬帽子(胄),如“頭盔”“盔甲”。《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将“盔”定義為“作戰、勞動時用以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或硬質材料制成”。

  2. 原指系冠的帶子,後泛指穗狀裝飾物。《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纓”為“系冠的帶子,亦泛指裝飾用的穗子”。

  3. 盔纓

    二者結合指頭盔上的裝飾性穗子,兼具标識身份、彰顯威儀的作用。例如京劇武将頭飾中的雉翎、絨球即由盔纓演變而來。

二、功能與文化象征

  1. 實用功能
    • 标識軍階:不同顔色、材質的纓穗代表不同軍銜等級(如紅色為高級将領)。
    • 震懾敵軍:長翎或獸毛在戰鬥中隨風擺動,增強視覺威懾力。
  2. 文化寓意
    • 英勇氣質:如“紅纓槍”中的“纓”象征英勇精神。
    • 身份象征:戲曲中元帥盔配長翎,凸顯統帥權威(參考《中國戲曲服裝圖集》)。

三、曆史演變

早期盔纓多用動物尾毛(如牦牛尾),漢代後出現絲質纓穗。明清時期形制規範化,如清代官制規定武官頭盔配不同顔色的馬尾纓(《中國軍事制度史》有載)。現代多用于戲曲、影視道具及文化展示。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
  3. 《中國戲曲服裝圖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4. 《中國軍事制度史》:大象出版社,1997年。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直接網頁鍊接,此處引用紙質權威出版物作為來源,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盔纓”是古代武将頭盔上的裝飾物,具有實用與象征的雙重意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固定在頭盔頂部的絲織飾物或羽毛,常見于中國古代武将的甲胄裝備。例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提到“閃盔纓斜簇玉钗紅”,清代洪昇《長生殿》也有“将盔纓低按”的描寫。


二、曆史演變與材質

  1. 起源與材質

    • 早期多用雉羽(野雞尾毛)制成,戰國時期已出現佩戴鹖冠(插鹖鳥尾羽)的制度,象征勇猛。
    • 明清時期發展為絲、麻線等染色絲穗,兼具裝飾性與辨識度。
  2. 功能演變

    • 原始用途可能為區分敵我或彰顯軍階,後逐漸成為武将身份象征。例如清代高級武将盔纓工藝複雜,色彩鮮豔。

三、文化象征

  1. 軍事象征
    成語“盔纓之臣”借指将領,體現其權威與軍隊力量()。
  2. 文學意象
    在戲曲、小說中,盔纓常被用來烘托武将的英武形象,如《牡丹亭》通過盔纓與玉钗的對比,強化角色特征。

四、相關考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甲胄文化,可參考博物館資料或《中國曆代服飾史》等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暴上宸正車子答賦電馳電燈钿塗鬥艦短小二事防患未然呒然高更苟得嫢嫢果仁兒洪溝厚費花瑞惑突假謗鑒諸架舌頭急遞街坊嗟虖潔精酒盅箕箒之使恐脅擴軍朗邁廉寸廉使離碓六通啰赢牛宿匏巢笸籮前功盡棄搶問螓首鰽魚權變鋒出屈招繕寫攝代赦令慎始慎終沈至司阍宋杜損敝貪狡潭水桃華通介小升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