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盔纓的意思、盔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盔纓的解釋

頭盔上絲織飾物。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牝賊》:“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 清 洪昇 《長生殿·合圍》:“雙手把紫韁輕挽,騙上馬,将盔纓低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盔纓”是古代武将頭盔上的裝飾物,具有實用與象征的雙重意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固定在頭盔頂部的絲織飾物或羽毛,常見于中國古代武将的甲胄裝備。例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提到“閃盔纓斜簇玉钗紅”,清代洪昇《長生殿》也有“将盔纓低按”的描寫。


二、曆史演變與材質

  1. 起源與材質

    • 早期多用雉羽(野雞尾毛)制成,戰國時期已出現佩戴鹖冠(插鹖鳥尾羽)的制度,象征勇猛。
    • 明清時期發展為絲、麻線等染色絲穗,兼具裝飾性與辨識度。
  2. 功能演變

    • 原始用途可能為區分敵我或彰顯軍階,後逐漸成為武将身份象征。例如清代高級武将盔纓工藝複雜,色彩鮮豔。

三、文化象征

  1. 軍事象征
    成語“盔纓之臣”借指将領,體現其權威與軍隊力量()。
  2. 文學意象
    在戲曲、小說中,盔纓常被用來烘托武将的英武形象,如《牡丹亭》通過盔纓與玉钗的對比,強化角色特征。

四、相關考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甲胄文化,可參考博物館資料或《中國曆代服飾史》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盔纓的意思

盔纓(kuí y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頭盔和馬鞍的裝飾。它通常指的是古代戰士在戰鬥中佩戴的頭盔上的裝飾物,也用于形容戰馬鞍上的裝飾。

盔纓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盔纓由兩個部分組成:盔(guì)和纓(yīng)。

盔部的部首是皿,筆畫數為五。

纓部的部首是缶,筆畫數為十。

盔纓的來源和繁體

盔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一詩中。

“牽牛佩(pèi)缤維(wéi),盔纓甲(jiǎ)胄急。”這裡的盔纓指的是士兵佩戴的頭盔和馬鞍上的飾物。

盔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盔縈」。

古時候盔纓的漢字寫法

古代盔纓的字形演變過程較複雜,最早的寫法是「鬯牽牝」,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盔纓」。

盔纓的示例句

1. 這位勇士頭上的盔纓在戰鬥中搖曳生姿。

2. 騎士的盔纓上都鑲嵌着珍貴的寶石。

盔纓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盔甲、纓帽、盔袍。

近義詞:盔飾、纓絡。

反義詞:無關、無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