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段;本領。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是則是英雄臨陣披重鎧,倚仗着他家有手策,欲反 唐 朝世界。” 元 張國賓 《薛仁貴》第二折:“你那一日離莊宅登紫陌, 絳州 城顯氣概, 龍門鎮 施手策。”
“手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手段、本領,強調處理事務的能力或策略。例如元代雜劇《薛仁貴》中“龍門鎮施手策”即展現人物施展才能的場景。
多見于元雜劇與諸宮調作品,如: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解讀古典文獻時需注意其雙重含義:
手策(shǒu cè)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由手(shǒu)和策(cè)兩個字組成。
手策的部首分别是手字旁和竹字頭。手字旁是手的意思,而竹字頭則表示紙張。整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用手持着的小竹筒,用來記錄和記載信息。
手策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書管理制度,官員在處理公務和辦理文書時經常使用手策記錄重要信息。手策在今天可以理解為一種書寫工具,如鉛筆、鋼筆等。
在繁體字中,手策的寫法為「手筴」,與簡體字相比,繁體字在策字上多了一個竹旁,但發音和意思都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手字的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手策中的手字是由五個筆畫組成,而現代漢字中的手字通常是由四個筆畫表示。
以下是幾個使用手策的例句:
1. 我用手策記錄了會議的重要内容。
2. 這支手策寫字非常順暢。
3. 老師給我們分發了手策,讓我們做筆記。
與手策相關的詞彙有:
1. 書寫:表示使用筆或其他工具記錄信息。
2. 紀錄:表示記錄事實和事件。
3. 籤字:表示在文件上正式寫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同意或确認。
與手策的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口述:表示不通過書寫,而是直接說出來。
2. 忘記:表示遺忘或丢失信息。
3. 删減:表示删除或減少一部分信息。
總之,手策是一個表示用手寫字記錄信息的詞語,它來源于古代的文書管理制度,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