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懊憹的意思、懊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懊憹的解釋

亦作“ 懊儂 ”。1.煩悶。《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宋 朱肱 《酒經》卷上:“北人不善偷甜,所以飲多令人膈上懊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如是年餘,女忽病瞀悶,懊憹恍惚,如見鬼狀。” 何垠 注:“懊憹,心亂也。”

(2).指煩悶的人。 清 納蘭性德 《采桑子》詞:“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閒窗伴懊儂。”

(3).樂府歌曲名。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一:“ 晉 以來新曲頗衆, 隋 初盡歸清樂,至 唐 武後 時,舊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團扇》《懊憹》《石城》……等六十三曲。”詳“ 懊憹歌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懊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ào náo,其含義和用法較為豐富,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煩悶、懊惱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形容内心痛苦、煩亂不甯的狀态。

    • 醫學典籍: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到“瞀悶懊憹”,指因熱症導緻心胸煩熱、悶亂不甯的病狀。
    • 文學作品:清代納蘭性德在《采桑子》中用“懊侬”代指煩悶之人,如“飛入閑窗伴懊侬”。
  2. 樂府曲名
    宋代王灼《碧雞漫志》記載,“懊憹”是晉唐時期的一支樂府歌曲名,與《子夜》《團扇》等并列。

  3. 異體寫法
    也寫作“懊侬”,如《聊齋志異》描述“懊憹恍惚,如見鬼狀”,指心神混亂。


二、使用場景


三、曆史淵源

“懊憹”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内經》,後逐漸從醫學術語擴展至文學領域。中古時期成為口語化表達,并在樂府詩中形成固定曲調。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學術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方一新、王雲路的《中古俚俗語詞“懊憹”考略》。

網絡擴展解釋二

懊憹(ǎo nǎo)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為心字旁和黃色部首,共有11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 在繁體字中,懊憹的寫法是懊惱,部首依然是心字旁和黃色部首。 古時候,懊憹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有變化。然而,懊憹一詞在古代的用法和意思與現代相似。 以下是一個使用懊憹這個詞語的例句:“他在考試中犯了很多錯,感到非常懊憹。” 與懊憹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懊喪、懊惱、後悔等。這些詞語在情感上表達了對錯誤、失望或遺憾的感覺。 懊憹的近義詞可以是懊喪、懊惱,它們都強調情感上的失落和沮喪。 反義詞可能是滿意、開心等詞語,它們表示相反的情感狀态。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