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懊憹的意思、懊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懊憹的解釋

亦作“ 懊儂 ”。1.煩悶。《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宋 朱肱 《酒經》卷上:“北人不善偷甜,所以飲多令人膈上懊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如是年餘,女忽病瞀悶,懊憹恍惚,如見鬼狀。” 何垠 注:“懊憹,心亂也。”

(2).指煩悶的人。 清 納蘭性德 《采桑子》詞:“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閒窗伴懊儂。”

(3).樂府歌曲名。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一:“ 晉 以來新曲頗衆, 隋 初盡歸清樂,至 唐 武後 時,舊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團扇》《懊憹》《石城》……等六十三曲。”詳“ 懊憹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懊憹(ào náo)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主要用于形容人内心煩亂、抑郁不樂的心理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煩悶抑郁,心中郁結不暢快 的心理狀态,強調因憂愁、懊悔或外界困擾而産生的内心焦躁不安。

近義詞:懊惱、煩懑、抑郁

反義詞:舒暢、歡愉、釋然


二、詞源與文獻出處

  1. 古代樂府詩源頭

    最早見于南朝樂府民歌,如《懊憹歌》(又名《懊惱歌》),屬清商曲辭。據《樂府詩集·卷四十六》載:

    “《懊憹歌》者,晉石崇綠珠所作‘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

    其内容多抒寫男女情愛受挫的苦悶,奠定了該詞的情感基調。

  2. 古籍注疏中的釋義

    •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

      “懊,痛悔也;憹,心亂也。合言心中煩亂懊恨。”

    • 《廣韻·豪韻》注“懊”為“懊惱”,《集韻·冬韻》注“憹”為“心亂”,二者合成後強化了情感張力。

三、語義演變與通假關系

  1. 與‘懊惱’的互通

    唐宋以降,“懊憹”常與“懊惱”混用。宋代《廣韻》明确記載:

    “憹,同‘惱’。”

    如白居易《聽竹枝贈李侍禦》中“懊憹何人谙此情”,即作“懊惱”解。

  2. 方言中的存續

    部分吳方言區(如蘇州話)仍保留“懊憹”發音(如“ao nao”),表“後悔不疊”之意,印證其語言活化石價值。


四、現代使用與權威參考

現代漢語中,“懊憹”屬書面語罕用詞,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方言研究。其釋義可參考:


參考文獻來源:

  1. 《樂府詩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說文通訓定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廣韻》(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5.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懊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ào náo,其含義和用法較為豐富,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煩悶、懊惱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形容内心痛苦、煩亂不甯的狀态。

    • 醫學典籍: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到“瞀悶懊憹”,指因熱症導緻心胸煩熱、悶亂不甯的病狀。
    • 文學作品:清代納蘭性德在《采桑子》中用“懊侬”代指煩悶之人,如“飛入閑窗伴懊侬”。
  2. 樂府曲名
    宋代王灼《碧雞漫志》記載,“懊憹”是晉唐時期的一支樂府歌曲名,與《子夜》《團扇》等并列。

  3. 異體寫法
    也寫作“懊侬”,如《聊齋志異》描述“懊憹恍惚,如見鬼狀”,指心神混亂。


二、使用場景


三、曆史淵源

“懊憹”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内經》,後逐漸從醫學術語擴展至文學領域。中古時期成為口語化表達,并在樂府詩中形成固定曲調。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學術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方一新、王雲路的《中古俚俗語詞“懊憹”考略》。

别人正在浏覽...

八輩蠶巴旦秕稗不道得察斷昌籙陳情表持心寵鶴村疃都麗遁心耳孔費手腳焚筆風世豐庸賦情鲠骨唝吥鬼哭神驚槐國蟻鹣鹣堅厲尖嫩禁旅疾人積薪厝火曠然愧辭魁瓌枯死累德烈栗哩嗹啰嗹镂榜迷暗滅息謀臣疲蹇辟難前肩啟路清俐輕世輕婉青鴉鴉窮氣渠道潤風風沙瑤時乖運乖世匠石碕手推車霜華桃園結義聽命脫屍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