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懊憹的意思、懊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懊憹的解释

亦作“ 懊儂 ”。1.烦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宋 朱肱 《酒经》卷上:“北人不善偷甜,所以饮多令人膈上懊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如是年餘,女忽病瞀闷,懊憹恍惚,如见鬼状。” 何垠 注:“懊憹,心乱也。”

(2).指烦闷的人。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閒窗伴懊儂。”

(3).乐府歌曲名。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晋 以来新曲颇众, 隋 初尽归清乐,至 唐 武后 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懊憹》《石城》……等六十三曲。”详“ 懊憹歌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懊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ào náo,其含义和用法较为丰富,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烦闷、懊恼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形容内心痛苦、烦乱不宁的状态。

    • 医学典籍: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到“瞀闷懊憹”,指因热症导致心胸烦热、闷乱不宁的病状。
    • 文学作品:清代纳兰性德在《采桑子》中用“懊侬”代指烦闷之人,如“飞入闲窗伴懊侬”。
  2. 乐府曲名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记载,“懊憹”是晋唐时期的一支乐府歌曲名,与《子夜》《团扇》等并列。

  3. 异体写法
    也写作“懊侬”,如《聊斋志异》描述“懊憹恍惚,如见鬼状”,指心神混乱。


二、使用场景


三、历史渊源

“懊憹”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后逐渐从医学术语扩展至文学领域。中古时期成为口语化表达,并在乐府诗中形成固定曲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或学术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方一新、王云路的《中古俚俗语词“懊憹”考略》。

网络扩展解释二

懊憹(ǎo nǎo)是一个汉语词语,拆分部首为心字旁和黄色部首,共有11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 在繁体字中,懊憹的写法是懊惱,部首依然是心字旁和黄色部首。 古时候,懊憹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古代汉字的形状和写法有变化。然而,懊憹一词在古代的用法和意思与现代相似。 以下是一个使用懊憹这个词语的例句:“他在考试中犯了很多错,感到非常懊憹。” 与懊憹相关的组词可能包括:懊丧、懊恼、后悔等。这些词语在情感上表达了对错误、失望或遗憾的感觉。 懊憹的近义词可以是懊丧、懊恼,它们都强调情感上的失落和沮丧。 反义词可能是满意、开心等词语,它们表示相反的情感状态。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