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懊儂 ”。1.烦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宋 朱肱 《酒经》卷上:“北人不善偷甜,所以饮多令人膈上懊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如是年餘,女忽病瞀闷,懊憹恍惚,如见鬼状。” 何垠 注:“懊憹,心乱也。”
(2).指烦闷的人。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閒窗伴懊儂。”
(3).乐府歌曲名。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晋 以来新曲颇众, 隋 初尽归清乐,至 唐 武后 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懊憹》、《石城》……等六十三曲。”详“ 懊憹歌 ”。
懊憹(ào náo)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主要用于形容人内心烦乱、抑郁不乐的心理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指烦闷抑郁,心中郁结不畅快 的心理状态,强调因忧愁、懊悔或外界困扰而产生的内心焦躁不安。
近义词:懊恼、烦懑、抑郁
反义词:舒畅、欢愉、释然
古代乐府诗源头
最早见于南朝乐府民歌,如《懊憹歌》(又名《懊恼歌》),属清商曲辞。据《乐府诗集·卷四十六》载:
“《懊憹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
其内容多抒写男女情爱受挫的苦闷,奠定了该词的情感基调。
古籍注疏中的释义
“懊,痛悔也;憹,心乱也。合言心中烦乱懊恨。”
与‘懊恼’的互通
唐宋以降,“懊憹”常与“懊恼”混用。宋代《广韵》明确记载:
“憹,同‘恼’。”
如白居易《听竹枝赠李侍御》中“懊憹何人谙此情”,即作“懊恼”解。
方言中的存续
部分吴方言区(如苏州话)仍保留“懊憹”发音(如“ao nao”),表“后悔不迭”之意,印证其语言活化石价值。
现代汉语中,“懊憹”属书面语罕用词,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方言研究。其释义可参考:
参考文献来源:
“懊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ào náo,其含义和用法较为丰富,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
烦闷、懊恼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形容内心痛苦、烦乱不宁的状态。
乐府曲名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记载,“懊憹”是晋唐时期的一支乐府歌曲名,与《子夜》《团扇》等并列。
异体写法
也写作“懊侬”,如《聊斋志异》描述“懊憹恍惚,如见鬼状”,指心神混乱。
“懊憹”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后逐渐从医学术语扩展至文学领域。中古时期成为口语化表达,并在乐府诗中形成固定曲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或学术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方一新、王云路的《中古俚俗语词“懊憹”考略》。
挨肩迭背白帝仓半导体二极管半点板斧閟祠柏林寺部守常检唱詶城堞成羣结队传化彫章镂句顶类东北虎郖津笃备笃论遁荣发蒙啓蔽方床番户冯陵构闲广宵鼓唇滚蛋骨瘦形销故书怀圣寺扈扈镬煑冷丁两重人格离本徼末鳞漦洛闽买昏马屋明茂内膳批郤导窾穷光蛋蜷蹜劬瘁生霸生擦擦手牓肆殴素王踏凳塘埝退寻斡萦武侯吟污闻像心如意闲禄邂逅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