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滅熄 ”。1.消亡;止息。《荀子·成相》:“仁人糟糠,禮樂滅息,聖人隱伏 墨 術行。”《漢書·董仲舒傳》:“邪辟之説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 唐 段文昌 《享太廟樂章》詩:“澤周八荒,兵定四極。生物鹹遂,羣盜滅息。”
(2).指除滅。 宋 曾鞏 《祭孔長源文》:“迺使 荊 粵 ,銓材著職,滅熄苛嬈,蘇僵博瘠。”
(3).熄滅。《史記·龜策列傳》:“日月并蝕,滅息無光。” 徐遲 《不過,好日子哪天有》:“但現在燈籠裡的蠟燭大概燒完了,精疲力盡,火光該滅熄了吧。”
“滅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核心解釋,并結合文獻示例說明如下:
消亡;止息
指事物逐漸消失或停止。例如《荀子·成相》提到“禮樂滅息”,形容禮樂制度衰敗;《漢書·董仲舒傳》則用“邪辟之説滅息”表示錯誤學說被消除。唐代段文昌的詩句“羣盜滅息”也指盜賊活動平息。
除滅;清除
強調主動消滅某事物。如宋代曾鞏在《祭孔長源文》中描述“滅熄苛嬈”,意為鏟除嚴苛政策。
熄滅
指火或光的消失。《史記·龜策列傳》中“滅息無光”描述日月同蝕時的黑暗;現代作家徐遲也用“火光該滅熄”比喻燈火熄滅。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荀子》《漢書》《史記》等經典文獻用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滅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火焰熄滅、熱情消失。它可以被拆分成“火”和“息”兩個部首,而它的總筆劃數為12。
該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初的寫法是“滅息”,在繁體中保留了這一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變,所以現在的簡體字寫法與繁體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滅息》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滅息》的例句:
火焰熄滅後,整個房間陷入了一片滅息的黑暗。
她的熱情逐漸消失,對工作的興趣也在慢慢滅息。
他們通過一系列措施,成功地抑制住了這場火災的蔓延,使局勢漸漸滅息。
以下是一些與《滅息》相關的詞語:
以下是《滅息》的反義詞:
綜上所述,《滅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火焰熄滅、熱情消失。它的拆分部首是“火”和“息”,總筆劃數為12。源自古代漢語,有多種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它的一些組詞有熄滅、熄燈、消逝和熱情,反義詞有燃燒、激情、燃薪和熱情高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