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滅息的意思、滅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滅息的解釋

亦作“ 滅熄 ”。1.消亡;止息。《荀子·成相》:“仁人糟糠,禮樂滅息,聖人隱伏 墨 術行。”《漢書·董仲舒傳》:“邪辟之説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 唐 段文昌 《享太廟樂章》詩:“澤周八荒,兵定四極。生物鹹遂,羣盜滅息。”

(2).指除滅。 宋 曾鞏 《祭孔長源文》:“迺使 荊 粵 ,銓材著職,滅熄苛嬈,蘇僵博瘠。”

(3).熄滅。《史記·龜策列傳》:“日月并蝕,滅息無光。” 徐遲 《不過,好日子哪天有》:“但現在燈籠裡的蠟燭大概燒完了,精疲力盡,火光該滅熄了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滅息"是古漢語中具有多層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解析:

一、基本詞義構成 "滅"字本義指火源斷絕,《說文解字》釋為"盡也";"息"字甲骨文作鼻息之形,引申為呼吸停止。二字組合形成"事物徹底終止"的意象,《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猶止息"(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版)。

二、哲學引申義 在先秦典籍中,該詞常承載自然規律意涵。《荀子·成相》載"萬物滅息",指事物發展至終極狀态的自然消亡過程,體現古人"物極必反"的辯證思維(來源:中華書局《荀子集解》)。

三、古代司法術語 秦漢律令文獻可見特殊用法,《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記載"罪滅息"指犯罪記錄消除,反映古代刑法的時效制度(來源:文物出版社《雲夢睡虎地秦墓》考古報告)。

四、現代語義流變 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其"平息争端"的引申用法,如"滅息幹戈",該釋義被《現代漢語詞源》列為二級義項(來源:語文出版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在《辭源》修訂本中完整呈現,從具體物理現象擴展到抽象社會概念,形成貫穿三千年的語義鍊條(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網絡擴展解釋

“滅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核心解釋,并結合文獻示例說明如下:

  1. 消亡;止息
    指事物逐漸消失或停止。例如《荀子·成相》提到“禮樂滅息”,形容禮樂制度衰敗;《漢書·董仲舒傳》則用“邪辟之説滅息”表示錯誤學說被消除。唐代段文昌的詩句“羣盜滅息”也指盜賊活動平息。

  2. 除滅;清除
    強調主動消滅某事物。如宋代曾鞏在《祭孔長源文》中描述“滅熄苛嬈”,意為鏟除嚴苛政策。

  3. 熄滅
    指火或光的消失。《史記·龜策列傳》中“滅息無光”描述日月同蝕時的黑暗;現代作家徐遲也用“火光該滅熄”比喻燈火熄滅。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荀子》《漢書》《史記》等經典文獻用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蚌孕雙珠包青天抱志避禍出人卒卒钿雀電燙定聘鬥桶訛亂凡士林飯罋飛梭封祿風偃覆巢破卵乖舛光赫寒宂鶴籥火采劫持潔身自守借聽浄床驚吪酒态拘引考據學刻暴空構刳割坤宅闊略了斷嘹唳麗藏曆抵龍蛟樓護唇舌馬珂名法翩反秦鏡高懸榷署入仕設報數九厮兒蹜脰歎爲觀止朣朣威摧渭濩問絞窩贜小眼薄皮下愚不移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