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德。《荀子·宥坐》:“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史記·周本紀》:“ 崇侯虎 譖 西伯 於 殷紂 曰:‘ 西伯 積善累德,諸侯皆嚮之,将不利於帝。’”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虞舜 歌《南風》之詩, 周公 作《鴟鴞》之詠, 吉甫史克 《雅》《頌》之美者,未聞皆在幼年累德也。” 清 錢謙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顯皇帝遺诏于京口成服哭臨恭賦挽詞》之二:“南郊傳累德,哀策屬何人。”
對德行有損。《莊子·庚桑楚》:“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或有狼籍幾案,分散部帙,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污,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 宋 陳善 《扪虱新話·二十失十八蔽三十六善》:“此三十六善者,予不敢謂全有,亦不敢謂全無。有之固非難事,無之實為累德。”
“累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積德
指通過長期行善積累功德,提升個人品德。例如:
損德
指因行為不當而損害德行。例如:
“累德”需結合語境理解,既可指積極積累善行,也可指消極損害品德。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辯證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莊子》等古籍原文。
累德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人們通過不斷努力、奮鬥而獲得成就或光榮的行為。它包含了累(lèi)和德(dé)兩個字,具有積累努力并秉德的意義。
累德的部首是纟(糸)和彳(辵),分别代表了絲帶和行進。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累的筆畫數為10,德的筆畫數為7。
累德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漢字,形狀相對簡單。在繁體字中,累德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累德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無論怎樣變化,在意義上都能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使用累德的例句:
1. 他通過多年的努力和堅持累德,最終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2. 别人的成功是累德的結果,而不是僅僅憑借運氣。
組詞:
- 累功(努力工作的成果)
- 德行(品德的表現)
近義詞:
- 功績(辛勤努力所取得的成就)
- 操守(道德行為的表現)
反義詞:
- 懶惰(缺乏努力和奮鬥的狀态)
- 不德(沒有良好品德的表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