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豁達。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新唐書·柳渾傳》:“免後數日,置酒召故人出遊,酣肆乃還,曠然無黜免意。”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剀》詩:“所貴烈士心,曠然自超卓。”
(2).形容豁然通曉。 漢 焦贛 《易林·明夷之恒》:“魂微惙惙,行纊聽絶。曠然大通,復更生活。”《後漢書·申屠剛傳》:“此天所以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朕親自覽讀,反覆數周,心開目明,曠然發矇。”
(3).寬宏貌。《後漢書·度尚傳》:“獄吏謂 盤 曰:‘天恩曠然而君不出,可乎?’”《新唐書·郭虔瓘傳》:“昔 相如 能詘 廉頗 , 寇恂 不吝 賈復 ,宜各曠然,終承朕命。”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中》:“若陛下忘其親讐,曠然受之,惟才是用,塞讒毀路,其誰敢不竭忠以聞上乎?”
(4).虛空貌。《雲笈七籤》卷六十:“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浄。”
(5).開闊貌。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五:“朝入 譙郡 界,曠然消人憂。”《太平廣記》卷一九七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說》:“嘗有一人,悮墜穴中……乃緣穴而行,可十許日,忽曠然見明。” 清 恽敬 《遊通天岩記》:“過主巖,巖益盤盤然,南折而西,有岫出巖背,曠然也,曰:‘忘歸巖’。”
“曠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àng rá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指心境開闊、超脫世俗煩惱,常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狀态。例如:
形容突然領悟或通曉某事的境界。例如:
表示胸懷寬廣、包容大度。例如:
既可指物理空間的空曠(如“地曠人稀”),也可形容心境的空靈。例如: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寬廣壯麗且寂靜”的意境。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詳細釋義,可參考《漢典》《後漢書》等典籍。
曠然(kuàng r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情景或心境寬敞空曠、安甯靜谧而悠然自得的意境。
曠然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和廣(guǎng),總共有10劃。
曠然一詞可以追溯到《楚辭·離騷》中的“北原白雲合,南陵黃竹死,曠然離合事,經營爰自是。”曠然在此處意指“寬廣無垠”,用以描繪北原與南陵之間的景色。
在繁體字中,曠然被寫作曠然。繁體字的書寫更加複雜,較為接近古代漢字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曠然一詞的寫法并未根本變化。古代的字形通常比現代簡化字更為繁複,但整體結構和部首的組成保持一緻。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曠然:
一些和曠然相關的詞彙有:
綜上所述,曠然是一個形容景色或心境寬廣、空曠、安甯的詞語。它的部首是日和廣,筆畫數為10。曠然這個詞出自《楚辭·離騷》,繁體字中寫作曠然。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曠然的字形并未發生根本變化。一些例句和相關詞彙進一步展示了曠然的用法和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