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恕;赦免。《左傳·襄公十一年》:“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緻讨,苟有以藉手,鮮不赦宥。” 杜預 注:“言 晉 讨小國,有藉手之功,則赦其罪人。”《舊唐書·劉邺傳》:“累有赦宥,不蒙恩例。”《續資治通鑒·宋真宗鹹平元年》:“諸路逋欠,先朝每有赦宥,皆令蠲放。”《天讨·軍政府<讨滿洲檄>》:“一遭俘虜,或得赦宥;至於再三,殺無赦。”
“赦宥”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è yòu,其核心含義為寬恕、赦免,主要用于法律或官方語境,尤其是古代帝王對罪責的免除。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語構成
釋義
指對犯罪者或有過失者的寬恕與赦免,常見于古代法律文書或政治行為。
政治功能
在中國古代,“赦宥”不僅是刑罰減免,還可能涉及以下措施:
執行方式
皇帝通過頒布“赦書”推行赦宥。這類文書屬于最高級别的行政命令,需通過馬遞快速傳至地方,并由地方長官當衆宣讀。
文獻例證
曆史語境
常用于描述帝王仁政、法律寬緩或宗教教義中的寬恕(如伊斯蘭教經典提及“真主赦宥”)。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的複古表達。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曆史制度細節,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赦宥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寬恕、原諒。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赦”和“宥”。
“赦”字的部首是赤,并且它的筆畫數是11。赦這個字的本義是指國王或統治者為了寬恕囚犯而發布的特赦令。寬恕的意義後來也延伸到一般的原諒和寬宥。比如,我們常聽到的赦免罪行,就是指法律上的寬恕。
“宥”字的部首是宀,并且它的筆畫數是8。宥這個字的本義是寬容、寬恕。它與赦有着相似的意義,但使用的場合略有不同。宥更多地用于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原諒,而赦更多地用于對犯罪者的特赦。
赦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和治國理政的實踐。在古代的中國,國家統治者會運用赦宥的政策來調和社會關系,重建社會秩序,以維護社會的穩定。赦宥也被視為仁愛和慈悲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博大胸懷和寬廣心量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赦的寫法是赦(赤+耳),宥的寫法是寘(宀+異)。雖然繁體字和簡體字在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意義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赦宥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赦”為“赤多刂”,“宥”為“宀允口”。這些書寫形式可能會與現代的漢字形狀有些差别,但它們代表的意義是相同的。
下面是一些關于赦宥的例句:
與赦宥相關的組詞有:赦免、寬恕、宥恕、原諒等。
與赦宥近義的詞有:寬容、仁慈、寬大等。
與赦宥反義的詞有:懲罰、嚴厲、不寬恕等。
【别人正在浏覽】